夏秀才江居五题(其三)天隐洞

层崖削青瑶,谁昔此镌镂。

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

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

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

形式: 古风 押[宥]韵

翻译

陡峭的崖壁如同削过的青瑶,是谁曾在那雕刻
深深的洞穴争斗般独立,足以容纳百人聚会
众多山峰排列环绕,江水汹涌冲刷着岸边
虞卿正埋头著书,来到这里已经数年

注释

层崖:形容山崖陡峭。
削青瑶:像青瑶一样被削切。
镌镂:雕刻、刻画。
潭潭:深邃的样子。
孤洞:单独的洞穴。
百人受:能容纳百人。
巑岏:形容山峰高峻险峻。
列岫:排列的山峰。
绕:环绕。
汹涌:水流猛烈翻腾。
大江:大河。
漱:冲刷。
虞卿:古代人物,姓虞名卿,此处代指某位学者。
著书:写书。
几年就:在这里待了几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深的自然景观,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慨。开篇“层崖削青瑶,谁昔此镌镂”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雄伟险峻的山崖图景,其中“削青瑶”形容岩石的光滑与坚硬,而“谁昔此镌镂”则透露出诗人对这自然奇观背后历史遗迹的好奇和探究。

接下来的“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两句,则更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的一个巨大洞穴,这个洞穴之大,可以容纳数十乃至上百人。这里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写,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两句继续强化了这种景象的壮丽和神秘,其中“巑岏列岫绕”形容山峦起伏连绵,“汹涌大江漱”则描绘出江水奔腾、气势磅礴的情景。

最后,诗人以第一人称“我”出现,用“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的两句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山川的深厚情感和久居不去的心境。这里的“虞卿”是古代对朋友或知己的一种亲切称呼,而“我方著书”则显示诗人在这个洞中有着一定的生活和创作活动,表达了他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整首诗通过对天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也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情怀。

收录诗词(863)

文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著名画家、诗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进士,迁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历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陕西洋县)等知州或知县。元丰初年,赴湖州(今浙江吴兴)就任,世人称文湖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在陈州(今河南省淮阳县)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岁。他与苏轼是表兄弟,以学名世,擅诗文书画,深为文彦博、司马光等人赞许,尤受其从表弟苏轼敬重

  • 字:与可
  • 号:笑笑居士
  • 籍贯: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
  • 生卒年:1018~1079年

相关古诗词

夏秀才江居五题(其二)斗碧亭

雨馀山景鲜,风定水光好。

晴阳破宿雾,秀色浓可扫。

平时一樽酒,野客共倾倒。

朝暮山水间,年华不知老。

形式: 古风 押[皓]韵

夏秀才江居五题(其一)枕流亭

爱此烟景佳,开轩故临水。

晴晖照寒浪,飞影动窗纸。

倚槛见鱼游,卷帘知雁起。

憔悴笑湘累,区区咏兰芷。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夏秀才江居五题(其四)直钩矶

尽知人钩曲,独见君钩直。

年年此矶上,万掣无一得。

持竿只自苦,吞饵何尝识。

试效人所为,君鱼不胜食。

形式: 古风 押[职]韵

夏秀才江居五题(其五)醉经庵

垂茅缉为庵,有类穹庐形。

之人伏其中,日醉乎群经。

世俗安尔知,但谓长不醒。

寄此语二豪,渠非彼刘伶。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