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长乐亭

远山云迷颠,近山净如沐。

客子曳竹舆,伊鸦过山麓。

我行一何迟,时序一何速。

东风所经过,林水一时绿。

疏雨忽飞坠,声在道边木。

淑气自远归,光景变川陆。

遥知存存子,明亦戒征轴。

霁色虽宜诗,不见此清穆。

形式: 古风

翻译

远处的山峦被云雾缭绕,近处的山峰犹如刚沐浴过一般清新。
旅人拖着竹制的车,乌鸦掠过山脚的树林。
我的行程为何如此缓慢,时光却飞逝得如此迅速。
春风所吹拂之处,山林与水面瞬间变得翠绿。
稀疏的雨点忽然落下,声音回荡在路边的树木间。
和煦的气息从远方归来,改变了大地的景象。
遥想你还在那里,明天出行也要谨慎驾车。
雨后初晴的景色虽然适合作诗,但此刻的宁静之美却无法言表。

注释

远山:远处的山。
云迷颠:云雾缭绕。
近山:近处的山。
净如沐:像刚洗过一样干净。
客子:旅人。
曳竹舆:拖着竹制的车。
伊鸦:乌鸦。
山麓:山脚。
一何迟:为何如此慢。
时序:时光。
东风:春风。
林水:山林与水面。
疏雨:稀疏的雨点。
飞坠:落下。
淑气:和煦的气息。
光景:景象。
存存子:你还在那里。
明亦戒:明天也要注意。
霁色:雨后初晴的景色。
清穆:宁静美好。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与义在长乐亭所见的自然景色和感受。首句“远山云迷颠,近山净如沐”以对比手法展现了远山被云雾缭绕的朦胧美和近山的清新如洗,富有层次感。接下来,“客子曳竹舆,伊鸦过山麓”描绘了诗人乘着竹制小车,途经山脚,乌鸦掠过,增添了旅途的生动画面。

“我行一何迟,时序一何速”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自己行进缓慢,而岁月却匆匆。东风吹过,万物复苏,“林水一时绿”,展现出春天的气息和生机。随后,雨点飘落,声音回荡在路边树木间,更显宁静。

“淑气自远归,光景变川陆”进一步渲染了春光的转换,温暖的气息从远方归来,改变了大地的景象。诗人想象友人也在这样的时节里,提醒自己谨慎前行。“明亦戒征轴”暗含对友人的关怀和对自己行程的警醒。

最后两句,“霁色虽宜诗,不见此清穆”,诗人赞美雨后天晴的美景,但遗憾的是,这宁静美好的氛围并未被诗歌完全捕捉到。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时光流转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657)

陈与义(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 字:去非
  • 号:简斋
  • 生卒年:1090-1138

相关古诗词

题刘路宣义风月堂

长风将佳月,万里到此堂。

天游本无待,邂逅今夕凉。

北窗旧竹短,南窗新竹长。

此君本无心,风月不相忘。

道人方燕坐,万物凝清光。

不独揖霜雪,似闻笙鹤翔。

乃知一念静,可洗千劫忙。

明当携曲生,往问安心方。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题易元吉画獐

纷纷骑马尘及腹,名利之窟争驰逐。

眼明见此山中吏,怪底吾庐有林谷。

雌雄相对目炯炯,意闲不受荣与辱。

掇皮皆真岂自知,坐令猫犬羞奴仆。

我不是李卫公,欺尔无魂规尔肉。

又不是曹将军,数肋射尔不遗镞。

明窗无尘帘有香,与尔共此春日长。

戏弄竹枝聊卒岁,不羡晋宫车下羊。

形式: 古风

题牧牛图

千里烟草绿,连山雨新足。

老牛抱朝饥,向山影觳觫。

犊儿狂走先过浦,却立长鸣待其母。

母子为人实仓廪,汝饱不惭人愧汝。

牧童生来日日娱,只忧身大当把锄。

日斜睡足牛背上,不信人间有广舆。

形式: 古风

题唐希雅画寒江图

江头云黄天酝雪,树枝惨惨冻欲折。

耐寒野鸭不知归,犹向沙边弄羽衣。

黄茅终日不自力,影乱弱藻相因依。

惟有苍石如卧虎,不受阴晴与寒暑。

舟中过客莫敢侮,闲伴长江了今古。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