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知己知音同舍郎,如何咫尺阻清扬。
每恨蒹葭傍芳树,多惭新燕入华堂。
重花不隔陈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墙。
唯有早朝趋凤閤,朝时怜羽接鸳行。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钱起的作品,名为《寻司勋李郎中不遇》。从艺术风格和用词上看,这首诗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怀念之情。
"知己知音同舍郎,如何咫尺阻清扬。"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知心朋友的渴望,以及他们之间无法相见的遗憾。"知己知音"指的是能够理解彼此心意的朋友,而"同舍郎"则是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咫尺"形容极近的距离,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了清扬(清风)的交流。
"每恨蒹葭傍芳树,多惭新燕入华堂。"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对于环境变化和个人处境转变的感慨。"蒹葭"是一种野草,它在美好的花树旁生长,而"新燕"则是指新的燕子在华丽的厅堂中筑巢。这两者都象征着时间流逝和环境变化带来的无常。
"重花不隔陈蕃榻,修竹能深夫子墙。" 这里描绘了一种幽静的庭院景象。"重花"指的是层层叠叠的花朵,它们没有遮挡住旧日的床榻,而"修竹"则是修长的竹子,能够穿透深邃的墙壁。这两句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情感流露。
"唯有早朝趋凤閤,朝时怜羽接鸳行。" 这最后两句表明诗人唯一的慰藉来自于早晨前往官衙的路上,以及对那些在朝廷中飞翔的鸟儿——鸳鸯的同情。这也许是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中的温暖与关怀的一种寻找和寄托。
整首诗通过景物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世界以及对友谊的珍视。
不详
汉族,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欲知愚谷好,久别与春还。
莺暖初归树,云晴却恋山。
石田耕种少,野客性情闲。
求仲应难见,残阳且掩关。
谷口逃名客,归来遂野心。
薄田供岁酒,乔木待新禽。
溪路春云重,山厨夜火深。
桃源应渐好,仙客许相寻。
暮天微雨散,凉吹片帆轻。
云物高秋节,山川孤客情。
霜蘋留楚水,寒雁别吴城。
宿浦有归梦,愁猿莫夜鸣。
信风催过客,早发梅花桥。
数雁起前渚,千艘争便潮。
将随浮云去,日惜故山遥。
惆怅烟波末,佳期在碧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