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

露堤平,烟墅杳。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

接长亭,迷远道。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

形式: 词牌: 苏幕遮

翻译

堤坝上的绿草含水带露,远处的房屋在如烟春色的掩映下若隐若现。雨后天色变晴,江水开阔,到处都是萋萋的芳草。离乡宦游的才子年少成名,他穿上及地的青色章服,衣服颜色与嫩绿的草色互相映衬,十分相宜。
芳草把路边一个又一个的长亭连接起来,使得远道凄迷。那萋萋的芳草,仿佛是在埋怨宦游的王孙公子已经忘记了归期。眼看梨花落尽,春天马上又要过去了。日光渐暗,暮霭沉沉,那翠绿的春草也似乎变得苍老了。

注释

墅:田庐、圃墅。
杳:幽暗,深远,看不到踪影。
萋萋:形容草生长茂盛。
庾郎年最少:庾郎本指庾信。
这里借指一般离乡宦游的才子。
窣地:拂地,拖地。
窣:拂,甩动。
窣地春袍:指踏上仕途,穿起拂地的青色章服。
用这里主要是形容宦游少年的英俊风貌。
嫩色宜相照:指嫩绿的草色与袍色互相辉映,显得十分相宜。
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
王孙:贵族公子。

鉴赏

这首《苏幕遮》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作品,描绘了一幅雨后江南水乡的画面。开篇"露堤平,烟墅杳",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清晨露水润湿的堤岸与远处朦胧的别墅,营造出宁静而神秘的氛围。"乱碧萋萋,雨后江天晓",则写出雨后的草地生机勃勃,江天相接,一片清新。

接下来,诗人将视线转向人物:"独有庾郎年最少。窣地春袍,嫩色宜相照",庾郎指的是年轻俊秀的男子,他身着鲜艳的春袍,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显得格外青春活力。

"接长亭,迷远道",暗示离别之情,长亭送别的场景中,主人公对远方的道路感到迷茫,不知所措。"堪怨王孙,不记归期早",借用了王孙的典故,表达了对友人离去的惋惜和对归期未定的抱怨。

最后,"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以梨花凋零和夕阳西下,象征着春天的流逝和时光的无情,增添了淡淡的哀愁和岁月的沧桑感。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景抒情,通过描绘雨后江南的景色和人物活动,传达出离别之苦和时光易逝的主题,展现了梅尧臣独特的艺术风格。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句(其二)

亚夫金鼓从天落,韩信旌旗背水陈。

形式:

曾氏井泉千古冽,蒲侯心事一般清。

形式: 押[庚]韵

再游石台

忆昔经行处,如今两见秋。

山川旧相识,泉石记曾游。

槐国未为守,醉乡先拜侯。

拥炉听僧话,忘却客中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游石台寺遇雪

人言十月小春回,谁酿寒云作雪醅。

天女戏抛群玉佩,风姨吹散万银杯。

竹非为米腰皆折,山不因愁发尽皑。

冻合诗肩不成句,六花时入轿窗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