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年风雨归舟图

暗门风雨作团扇,淡色江山开半面。

思翁一见认范宽,不敢评量同画院。

院师突过张都尉,绍熙格比淳熙变。

清波门外赐金来,妹子杨家字题遍。

此帧依然团扇法,四山雨急攒飞箭。

千帆叠鼓涧殷雷,一道金蛇江划电。

高峰壁立湿空青,对影濛濛烟一片。

舟人咫尺盼渔村,尽力篙撑潎波漩。

昏黑之间竽籁听,精灵恍惚蛟鼍战。

迷茫竹树家何处,蓑笠柴荆忆如见。

得非寓意写湖山,未解归杭作归汴。

秋山行旅题申戌,四秋前已归程羡。

院中名噪四十年,粉侯弟子工能谏。

小楷鳞纹墨晕閒,耿耿元精穿素练。

补入杭入院画录,墨池半晌云涛眩。

漫认蕉林小印章,试摸嘉定双丝绢。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翁方刚对中国古画《刘松年风雨归舟图》的鉴赏。翁方刚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画面中的情景:风雨交加中,画面如同团扇般展开,展现出江山半遮半掩的淡雅景色。他赞赏画家刘松年的技艺,认为其风格超越了张都尉,且具有绍熙时期的特点,与淳熙时期有所不同。画面中的细节如清波门外的赐金、杨家妹子的字迹,以及风雨中的山水动态,都被精细刻画。

翁方刚还注意到画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如舟行者在黑暗中的期待、竹树迷蒙中的家园思念,以及画中可能寓含的湖山意象。他提到画作曾引起四十年的赞誉,称赞画家的弟子们技艺高超,尤其是小楷的细腻和墨色的运用。最后,他提及这幅画被收录于杭州和院内的画录中,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致的描绘,展现了翁方刚对《刘松年风雨归舟图》的深刻理解和欣赏,体现了他对艺术作品的独到见解。

收录诗词(41)

翁方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铜鼓歌题曲阜颜氏拓本

桂君昔拓颜氏鼓,宋生今示秋谷诗。

秋谷诗盖观鼓作,我赋拓本嗟已迟。

手量面径一尺四,雕纹十匝缭绕之。

䨓回络索乳交晕,庚庚细理砂画锥。

一十二辰作阳识,俨如汉鉴神卫施。

或云伏波或诸葛,前后皆说东京遗。

传闻伏波定交趾,骆越声震西南夷。

厥初盖以铜易革,调和燥湿均参差。

缀以蛙形面八角,逮乎诸葛西蜀为。

渡泸而后制滋广,三川百粤沿其规。

诸獠诸峒以次铸,度以大小随高卑。

张庭置酒集子女,金钗扣应都老期。

宫商呼吸和子母,丹黄药淬分雄雌。

含风吟啸出蜗篆,午阴风雨来渺瀰。

昔我十登南海庙,殿庭縆索东西垂。

东者最大西次小,郑絪献自春州驰。

铜鼓滩边出者一,鹧鸪斑象义爻蓍。

仲春之祀侑神乐,百灵秘怪环委蛇。

声闻江口二十里,扶骨黄木天风吹。

高凉神祠亦有此,溪水夜半云雷随。

壶芦笙与竹笛和,节歌洗庙东坡词。

往还经过屡稽考,手扪星宿森离离。

竹垞朱老昔缩图,四金六鼓辨礼仪。

又闻渔洋有手记,相传款识如鼎彝。

文曰伏波将军铸,马援时字焉得窥。

踟蹰廊下每忘去,何暇细绘虾蟆皮。

假如腹镌果堪拓,吾定凹凸穷毫釐。

以冠粤东金石籍,视此奚啻千倍蓰。

异哉渔洋竟沿误,暑月累我汗濯澌。

十夫揩视无一字,图经好事乃我欺。

徒然寸尺志面腹,并未摹拓来装治。

十年箧中审古器,磊磊大小千百奇。

两汉之文考所释,洪娄欧赵皆吾师。

独无鼓铭著于录,曲阜尺但摹虑虒。

乐圃此鼓获何岁,想近孔壁锵金丝。

诸老同时定详说,鲁薛弟子辞何疑。

我题欲作科斗篆,配尔古绿苔花奇。

茫然发我南岭梦,海潮声定推篷时。

空窗月堕大圆镜,波文海藻穿涟漪。

作诗以寄颜与桂,那敢秋谷相攀追。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赵北口(其一)

瀛鄚之间半烟水,村闾如画接渔船。

记从鸂滱溪头望,诗思濛濛三十年。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先]韵

赵北口(其二)

蟹簖湾湾罫布棋,霜空老柳照横漪。

枯萍折苇萧寥意,转胜浓云蘸翠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出南康府城西门望庐山云气

门开星湾北,郡抱沙洲面。

旬日风四霾,晨容豁一变。

融融霁气中,野旷山葱茜。

我与匡庐君,始以真相见。

兜罗罥半腰,玉帘垂一线。

濛濛嘘淡白,吞吐青瑶片。

大哉肤寸泽,端可六合遍。

顾以晴翠光,洗我连宵倦。

衡云祷无私,海市祈敢炫。

半日竹舆上,泠风有余善。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