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攫麦叹》由清代诗人林寿图所作,描绘了当时社会中农民生活的艰辛与困苦,以及官府对农民的压迫和剥削。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展现了农民在面对粮食短缺、官府苛政以及强取豪夺时的无奈与悲痛。
“十亩种地九亩荒”,开篇即点明了土地的荒废,反映了农业生产条件的恶劣,暗示了农民生计的艰难。接着,“一亩割者青未黄”进一步强调了土地的贫瘠,即使勉强收获的一亩地,作物也尚未成熟,预示着收成的微薄。
“县官苦陈户逃籍,将吏怒说农登场”,这两句揭示了官府对农民的严苛管理与压迫。县官试图统计逃亡人口,而将吏则催促农民上场劳作,体现了官府对农民的强制性要求和对逃亡行为的严厉态度。
“风追马蹄不相及,湿薪未燃灶火熄”,这里以自然景象与生活场景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农民生活的困顿。风追逐着马蹄却无法触及,象征着农民劳作的辛苦与外界的帮助难以到达;湿薪未燃,灶火熄灭,则反映了农民生活物资的匮乏。
“健儿攫去麦三升,孙扶翁姥抱瓮泣”,最后两句直接揭露了社会的不公与残酷。强壮的人抢走了农民仅有的三升小麦,而老少妇孺只能抱着水瓮哭泣,表达了农民在强权面前的无助与悲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清代社会底层农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面对官府压迫和强取豪夺时的无力与哀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