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僧人释可观所作,名为《自题像》。诗中以维摩诘为例,探讨了“坏”与“不坏”的哲学概念。维摩诘是佛教中的重要人物,象征着智慧与慈悲。诗中提到的“不坏于身”,意味着即使身体会衰老、变化,但内在的精神或智慧却不会被破坏或改变。
“而随一相老竹庵”,则描绘了维摩诘在竹庵中修行的情景,通过“老竹庵”这一意象,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变迁。这里的“一相”指的是特定的状态或形象,强调了事物在不同阶段的相对性。
接下来的“坏与不坏,初无欠长”,进一步阐述了对“坏”与“不坏”的理解,认为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生命与存在都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没有所谓的缺失或不足。
最后,“到处江山风月,不是这个伎俩”,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欣赏,并非为了某种技巧或目的,而是纯粹的享受与感悟。这里将自然景观比作“风月”,寓意为美好、愉悦的事物,强调了诗人对生活美的追求和内心的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维摩诘的形象和一系列富有哲理的比喻,探讨了生命、存在、自然与美的深刻主题,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独到见解和深邃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