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偈(其九)

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无漏果圆一念修,六度同归净土因。

形式: 偈颂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十二时偈(其九)》由唐代诗人文偃所作,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修行的深邃哲理。

“晡时申,三坛等施□为宾。” 这句描绘了在特定时间进行宗教仪式的情景,暗示了佛教中对仪式的重视以及对众生平等的观念。这里的“晡时”指的是下午三点到五点,是佛教中一天中的一个特定时刻,用于进行祈祷和冥想。“三坛等施”可能指的是佛教中通过布施来积累功德的仪式,而“□为宾”则可能是指所有参与者都是平等的,没有尊卑之分。

接下来的“无漏果圆一念修,六度同归净土因。” 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佛教修行的目标和方法。 “无漏果圆”意味着通过修行达到无漏的境界,即去除一切烦恼和过失,实现内心的纯净与圆满。“一念修”强调了修行的关键在于每一刻的专注和努力,即使是一念之间也不可忽视。“六度”则是佛教中修行的六个重要方面,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它们共同构成了通往解脱和净土的路径。“同归净土因”则表明了通过这些修行,最终可以达到清净、安宁的彼岸世界——净土。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佛教修行的核心理念:通过日常生活的每一刻专注和善行,最终达到内心纯净、消除烦恼、实现解脱的境界。它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教义,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0)

文偃(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张。居韶州云门山光奉院。机缘语句,实立云门宗之始

  • 籍贯:姑苏嘉兴
  • 生卒年:?—949

相关古诗词

十二时偈(其十)

日入酉,玄人莫向途中走。

黄叶浮沤赚杀人,命尽慞惶是了手。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十二时偈(其十一)

黄昏戌,把火寻牛是底物。

素体相呈却道非,奴郎不弁谁受屈。

形式: 偈颂 押[物]韵

十二时偈(其十二)

人定亥,莫把三乘相疋配。

要知此意现真宗,密密心心超三昧。

形式: 偈颂 押[队]韵

宗脉颂

如来一大事,出现于世间。

五千方便教,流传几百年。

四十九年说,未曾忤出言。

如来灭度后,付嘱迦叶边。

西天二十八,祖佛印相传。

达摩观东土,五叶气相连。

九年来面壁,唯有吃茶言。

二祖为上首,达摩回西天。

六祖曹溪住,衣砵后不传。

派分三五六,各各达真源。

七八心忙乱,空花坠目前。

苦哉□眼士,认得止啼钱。

外道多毁谤,弟子得生天。

昔在灵山上,今日获安然。

六门俱休歇,无心处处閒。

如有玄中客,但除入我山。

一味醍醐药,万病悉皆安。

因缘契会者,无心便安禅。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