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桐庐

桐庐山水天下清,洪涛拍岸山围城。

桐君已乘丹凤去,世间草木谁知情。

落日摇红鱼尾赤,江上潮回沙嘴立。

三三两两野人家,半住渔村半樵牧。

尽抛章甫求仙灵,松间黄鹤唤不应。

阻风三日看山色,平生惯识枯枝藤。

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

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松枯天地老。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过桐庐》描绘了一幅清新而神秘的江南山水图景。首句“桐庐山水天下清”直接赞美了桐庐山水的清澈之美,暗示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宁静而纯净。接着,“洪涛拍岸山围城”展现了江水奔腾与山峦相映的壮丽景象。

诗中提到“桐君已乘丹凤去”,暗指桐君台的传说,增添了历史和神话色彩,同时也流露出对古人踪迹的追思。“世间草木谁知情”则表达了对人世沧桑的感慨,暗示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落日摇红鱼尾赤,江上潮回沙嘴立”描绘了夕阳映照下江面的生动画面,以及潮水退去后沙滩的静谧。接下来的两句通过“三三两两野人家,半住渔村半樵牧”展现出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和谐,渔夫和樵夫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诗人进一步表达出对仙灵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尽抛章甫求仙灵,松间黄鹤唤不应”,借典故寄托超脱尘世的愿望,但又流露出对无法回应的无奈。最后四句“阻风三日看山色,平生惯识枯枝藤”、“碧桃海上开多少,几度春风长瑶草”、“白云满地不归来,石烂松枯天地老”,以自然景观的变化象征时光荏苒,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深深感叹。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桐庐的山水风光,融入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和个人情感,展现出元代文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感悟。

收录诗词(800)

萨都剌(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画家、书法家。回族(一说蒙古族)。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 字:天锡
  • 号:直斋
  • 籍贯:其先世为西域
  • 生卒年:约1272—1355

相关古诗词

过洪

奔流激长川,百折怒未已。

长年与水争,退尺进才咫。

艰哉力舟子,观可悟至理。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和韵题石城峭壁

离宫长蓬蒿,画栋落花綵。

翠华不复游,空馀石城在。

马蹄踏云霞,鸟声隔烟霭。

老僧喜客来,山中深似海。

形式: 古风

偕杨善卿丘以敬刘载民游法云寺以色即是空分韵得即字

驾言招提游,系马日之夕。

黍酒浓滴珠,松风暗笼漆。

朝士昼鸣珂,山僧夜飞锡。

凤台锦袍人,可望不可即。

形式: 古风

病中寄即休上人

床头药裹列,门外芳草荣。

庭閒午阴转,睡觉馀香清。

曹吏日三谒,幽鸟时一鸣。

岂不好驰逐,但恐劳吾生。

形式: 古风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