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

秀发千峰霁,清涵万里秋。

沧江天上落,明月镜中流。

眼与魂俱断,身依影独留。

为怜幽兴极,不见尔来游。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秀发般的瀑布映照千座山峰,清澈的水流包含万里秋色。
那条江仿佛从天而降,明亮的月光照亮如镜的水面流淌。
目光和心灵都因思念而憔悴,身影独自留在月下。
我极度珍爱这幽深的情怀,只遗憾未能再见你前来游玩。

注释

秀发:形容瀑布或流水如秀美的头发。
千峰:众多的山峰。
霁:雨后放晴。
清涵:清澈包容。
万里:极远的距离。
沧江:苍茫的江水。
天上落:从天空落下。
明月:明亮的月亮。
镜中流:像镜子中的倒影一样流动。
眼与魂:目光和心灵。
俱断:都感到疲惫或断裂。
身依影:身体依附于影子。
独留:独自留下。
幽兴:幽深的情趣或兴致。
极:极点,非常。
尔:你。
来游:前来游玩。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名为《游赏心亭寄虔州女弟》。从诗中可以看出,王安石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展现了诗人豁达的情怀和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秀发千峰霁"一句,以山峦如织、云雾缥缈的景象,形容自然界的美丽。"清涵万里秋"则描绘了秋天的空气清新,视野开阔,给人以明净澄澈之感。

"沧江天上落"和"明月镜中流"两句,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沧江比作天边流淌的银河,把明月比喻为水中的倒影,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通向宇宙之感。

"眼与魂俱断,身依影独留"一句,则透露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深。这里的“眼”指的是视线,代表了望眼欲穿的渴望;“魂”则是精神,是内心深处的牵挂。而“身依影独留”,则形象地表达了即使身体留在现实世界,但灵魂早已飞向远方,与亲人相会。

最后,"为怜幽兴极,不见尔来游"一句,更是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深切同情和思念。在这里,“幽兴”指的是隐逸或清高的生活状态,而“不见尔来游”,则是说虽然自己身处偏远之地,却始终未能邀约心爱的人一同徜徉。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同时也展示了北宋时期文学家的审美观念,以及他们在表达个人情感方面的高超技巧。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登大茅山

一峰高出众山颠,疑隔尘沙道里千。

俯视烟云来不极,仰攀萝茑去无前。

人间已换嘉平帝,地下谁通句曲天。

陈迹是非今草莽,纷纷流俗尚师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登小茅山

扪萝路到半天穷,下视淮洲杳霭中。

物外真游来几席,人间荣愿付苓通。

白云坐处龙池杳,明月归时鹤驭空。

回首三君谁更似,子房家世有高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登中茅山

翛然杖屦出尘嚣,鸡犬无声到泬寥。

欲见五芝茎叶老,尚攀三鹤羽翰遥。

容溪路转迷横彴,仙几风来得堕樵。

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碑藓认前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登西楼

楼影侵云百尺斜,行人楼上忆天涯。

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

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

潘郎何用悲秋色,祇此伤春发已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