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小茅山

扪萝路到半天穷,下视淮洲杳霭中。

物外真游来几席,人间荣愿付苓通。

白云坐处龙池杳,明月归时鹤驭空。

回首三君谁更似,子房家世有高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翻译

沿着藤萝小路攀登直到半空中,向下看去,淮洲在迷茫的雾气中若隐若现。
在这超脱尘世的仙境中,不知已度过了多少次畅游,人间的荣华与愿望都交付给浮云和苓草来承载。
坐在白云缭绕的龙池边,明月西沉时,乘鹤归去的景象空灵而宁静。
回望过去,哪位朋友能比得上这三位君子?子房家族世代皆有高尚的风范。

注释

扪萝:攀援藤萝。
半天穷:半空中。
淮洲:淮河两岸的土地。
杳霭:迷茫的雾气。
物外真游:超脱尘世的仙境。
人间荣愿:人间的荣华与愿望。
苓通:指浮云和苓草,象征超脱。
白云坐处:白云缭绕的地方。
龙池:可能指仙境中的池塘。
鹤驭:乘鹤飞翔。
子房:张良,字子房,古代贤士。
高风:高尚的品格或风范。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所作,名为《登小茅山》。诗人通过描绘登山远眺的景象,抒发了对理想社会和个人抱负的追求。

“扪萝路到半天穷”一句,以险峻陡峭的山路形容攀登之难,暗示诗人心中的志向高远,不畏艰险。下文“下视淮洲杳霭中”,则是从高处俯瞰,眼前展开的是一片水乡景色, 淮洲迷雾,给人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

接下来,“物外真游来几席”表达了诗人超脱尘世,寻求精神寄托之意。紧接着“人间荣愿付苓通”,则透露出诗人对于荣华富贵的人生态度持平常心,愿意将这些俗世的欲望像落叶一样随风飘散。

至于“白云坐处龙池杳”及“明月归时鹤驭空”,则是描绘诗人登山所见之景象。白云如同座椅,龙池隐约不见其形,显得神秘而超凡脱俗;而明月下的鹤影,更增添了一种清高孤傲的意境。

最后,“回首三君谁更似”中“三君”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圣君或理想中的君主,“子房家世有高风”,则是借用了西汉时期司马迁家族的典故,赞美其家风清廉、品行高尚。诗人以此表达对理想领袖和个人品德的向往。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山水之情,更透露出他对于社会理想和个人修养的深刻追求。王安石在此通过登山观景,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态度。

收录诗词(1765)

王安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字:介甫
  • 号:半山
  • 生卒年: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

相关古诗词

登中茅山

翛然杖屦出尘嚣,鸡犬无声到泬寥。

欲见五芝茎叶老,尚攀三鹤羽翰遥。

容溪路转迷横彴,仙几风来得堕樵。

兴罢日斜归亦懒,更磨碑藓认前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登西楼

楼影侵云百尺斜,行人楼上忆天涯。

情多自悔登临数,目极应惊怅望赊。

一曲平芜连古树,半分残日带明霞。

潘郎何用悲秋色,祇此伤春发已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登宝公塔

倦童疲马放松门,自把长筇倚石根。

江月转空为白昼,岭云分暝与黄昏。

鼠摇岑寂声随起,鸦矫荒寒影对翻。

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答冲卿

风作九衢黄,南窗坐正凉。

破瓜青玉美,浮荈白云香。

诗懒犹能强,官闲肯便忘。

贤愚各有用,尺寸果谁长。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