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天坛夜见海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仙界的奇遇,诗人以超凡脱俗的视角,叙述了自己与仙人的交往和对宇宙、时间的体验。诗中充满了道家思想,表现出一种追求长生不老、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

“朝游碧峰三十六,夜上天坛月边宿。”开篇即设定了仙境的意境,碧峰和天坛都是神秘之地,诗人在这里体验到与常人不同的时空感受。

“仙人携我搴玉英,坛上夜半东方明。”这两句描写了诗人被仙人带领,共同感受到了不凡的境界。玉英可能是指仙草或是某种神秘之物,而东方明则暗示了一种超自然的光明。

“仙钟撞撞近海日,海中离离三山出。”这里的仙钟和海中的三山都是道家修炼的象征,传达了诗人对仙境的向往。

“霞梯赤城遥可分,霓旌绛节倚彤云。”霞梯和赤城是仙界的景观,而霓旌绛节则可能指的是仙人的服饰或道具,这些形象都是仙境美好与神秘的写照。

“八鸾五凤纷在御,王母欲上朝元君。”这两句中,“八鸾五凤”是仙鸟的代称,而“王母”则指的是西王母,这里表达了对仙界最高统治者的尊崇。

“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诗人在群仙的指引下,对尘世的看破与超脱表现出一种淡然和豁达。

“竦身别我期丹宫,空山处处遗清风。”这里,“竦身别我”表明了诗人的某种决绝,而“丹宫”则是道教修炼之地。空山留下的清风,是对自然界的一种感悟,也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九州下视杳未旦,一半浮生皆梦中。”诗人从高处俯瞰九州,感叹时间的流逝和生活的虚幻。这里,“一半浮生”强调了诗人对尘世生活的看淡。

“始知武皇求不死,去逐瀛洲羡门子。”最后两句透露了一种对于历史人物追求长生的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仙境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168)

李益(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唐代诗人,祖籍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后迁河南郑州。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字:君虞
  • 生卒年:约750—约830

相关古诗词

登长城

汉家今上郡,秦塞古长城。

有日云长惨,无风沙自惊。

当今圣天子,不战四夷平。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

六州胡儿六蕃语,十岁骑羊逐沙鼠。

沙头牧马孤雁飞,汉军游骑貂锦衣。

云中征戍三千里,今日征行何岁归。

无定河边数株柳,共送行人一杯酒。

胡儿起作和蕃歌,齐唱呜呜尽垂手。

心知旧国西州远,西向胡天望乡久。

回头忽作异方声,一声回尽征人首。

蕃音虏曲一难分,似说边情向塞云。

故国关山无限路,风沙满眼堪断魂。

不见天边青作冢,古来愁杀汉昭君。

形式: 古风

答郭黄中孤云首章见赠

孤云生西北,从风东南飘。

帝乡日已远,苍梧无还飙。

已矣玄凤叹,严霜集灵苕。

君其勉我怀,岁暮孰不彫。

形式: 古风 押[萧]韵

答窦二曹长留酒还榼

榼小非由榼,星朗是酒星。

解酲元有数,不用嚇刘伶。

形式: 古风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