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廷秀之任福建

我闻先生未出仕,丹凤之雏骥之子。

腹中经史五岳云,笔下词源三峡水。

早探月窟攀天香,春官典礼列帝㫄。

金玉持心槿荼节,文绣为服齑盐肠。

年来移典秋台狱,朗然一朵光明烛。

平反人疑张释之,果断时称包孝肃。

纷纷势利鸿毛轻,公馀半榻和风生。

小轩可比石渠富,空庭不减玉堂清。

狂澜百折东下疾,砥柱中流山屹立。

三公八俊少相知,五侯七贵谁能识。

天官冢宰新拜麻,鉴衡一举怜才华。

荐书三上沐俞允,欢动吾闽亿万家。

凤池日暖雨初歇,绯袍金带辞丹阙。

匹马驱驰蓟北尘,孤舟荡漾淮南月。

吾闽僻在天南边,海滨邹鲁旧相传。

士有恒心贾有积,女勤蚕织男勤田。

忆从草寇相荼毒,穷乡半是逃亡屋。

野树风凋柯叶枯,水田堤溃蒿莱没。

天门万里天不知,复有苛政如茧丝。

金珰赫赫益响震,玉壶凛凛连颠危。

我曹滥厕衣冠列,闽水闽山久离别。

逢人偶说故乡情,顿觉愁怀心内热。

先生于我最相亲,此行百责难重陈。

致君尧舜平生志,务令八部皆阳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送何廷秀之任福建》由明代诗人李廷美所作,生动描绘了对即将赴任福建的官员何廷秀的赞美与祝福。诗中以“丹凤之雏骥之子”开篇,将何廷秀比喻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的杰出人才,展现了其深厚的学识与卓越的才能。

接下来,诗人通过“腹中经史五岳云,笔下词源三峡水”的形象描述,进一步强调了何廷秀博学多才的特点。他早年就已展现出非凡的学术探索精神,如“早探月窟攀天香”,以及参与朝廷重要典礼,显示了其在政治舞台上的活跃与影响力。

诗中还提到何廷秀在司法领域的公正与决断力,如“平反人疑张释之,果断时称包孝肃”,表达了对其公平正义行为的高度赞誉。同时,诗人也描绘了何廷秀在权力与名利面前的淡泊态度,以及其在政务之余的生活情趣,如“公馀半榻和风生”。

最后,诗人以“狂澜百折东下疾,砥柱中流山屹立”来比喻何廷秀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坚定立场与领导能力。尽管面临“天官冢宰新拜麻,鉴衡一举怜才华”的高位与挑战,但诗人坚信何廷秀的才华与品德将得到充分展现,并通过“荐书三上沐俞允,欢动吾闽亿万家”表达对其未来成就的期待与祝福。

整首诗不仅赞美了何廷秀的个人品质与才能,也寄托了诗人对福建地区发展的美好愿景,以及对地方官员能够带来积极变革的期望。通过丰富的比喻与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与对社会进步的热切期盼。

收录诗词(18)

李廷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赵进士瑶还泉州

识子何不早,见子即倾倒。

朝来江上送客归,欲行未行心草草。

子行逸思何飘飘,神仙气爽金玉标。

去年曾占鳌头选,平地走马如丹霄。

今年召对五云里,万言一献天颜喜。

此行深荷圣恩饶,人生际遇曾无几。

都门三月丽人天,软红娇紫争春妍。

晴云重绕蓟北树,暖风独送江南船。

孤帆渺渺带残日,一雁斜飞去无迹。

倚篷翻忆新交游,回首金台犹只尺。

到家想及红蕖香,四方观者如堵墙。

固不学相如之归蜀,季子之还乡。

亦不学闭门脱尘俗,旧书更把殷勤读。

明年有诏徵还朝,早束行装献荆玉。

形式: 古风

送郑大经教授顺德为彭凤仪作

京师三月春熙熙,杏花未落杨花飞。

紫陌红尘扑人面,何堪与客相别离。

念君与我共乡县,沦交自昔忘贫贱。

十年泮水对床眠,万里云霄同鹗荐。

一从看罢上林春,宦海奔波各致身。

匡衡抗疏精神倦,刘向传经事业新。

年华冉冉同流水,每得君书悲复喜。

朅来邂逅未成欢,又见青毡逐行李。

望中何处是邢台,百雉层城亦壮哉。

磁川树色云边见,漳水山光天际开。

怜君此去头尚黑,馆下诸生眉半白。

栋梁榱桷不自成,楩楠梓杞维君择。

太邱侍御我所知,年来督学共称宜。

鹭车到日重抡秀,定叹英贤异昔时。

形式: 古风

荣寿堂为刘用行二亲题

人生无百年,光阴如反掌。

得意功名鲜有终,无情白发偏能长。

何如刘氏美双亲,伯鸾德曜堪比伦。

荷衣蕙带非忤俗,裙布荆钗不为贫。

穷居宴坐长相守,朝看云山暮杯酒。

鹿车不挽阶下霜,麦舟每繫门前柳。

膝间产有六凤雏,翩翩文采行相呼。

珍羞晓侍几筵立,彩服日向庭闱趋。

个中一人眉最白,青年来作金门客。

三载秋台冻壑冰,一点丹心古厓柏。

圣皇致理优臣工,敦本劝者行受封。

奎章宸翰绕紫凤,金函象轴回飞龙。

早朝敕下麒麟殿,一道恩光到乡县。

翠壁红泉鹤饮乾,碧墅香泥鹿行遍。

内江百里俱腾欢,出门一笑天地宽。

邻媪共看新宠妇,邑人齐拜老秋官。

华堂初搆东溪左,四面清幽多□可。

隙地都栽碧色桃,閒田尽种金光草。

世间甲子空悠悠,星辰右转水东流。

愿得长绳千万丈,繫住西飞红日头。

形式: 古风

题林叔北壁上飞鸣宿食芦雁

寒塘九月风萧索,莲花落尽芦花白。

弟兄相聚最多情,同向塘中恋秋色。

长空千里云雾收,安巢各有稻梁谋。

飞鸣宿食且适意,切莫离群过别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