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柴门一延伫,暮色集四山。
雨歇林蔼变,岁阴岚气寒。
峰高看月上,巢昏迟鸟还。
游眺暂自适,裴回反长叹。
幽思招隐作,怆恨南涧篇。
羁怀定谁识,凄然独掩关。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秋暮的景象,抒写了诗人独自漫步时的心境。开篇“柴门一延伫,暮色集四山”两句,以柴门的静谧和夕阳的余晖,勾勒出四周山峦被暮色所笼罩的情景,营造了一种幽深寂寞的氛围。
“雨歇林蔼变,岁阴岚气寒”两句,则通过雨后的湿润和森林的郁郁葱葱,以及随季节变化而生的阴冷山风,渲染出秋天特有的凉意与寂静。这样的景物描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捕捉,也折射出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独。
“峰高看月上,巢昏迟鸟还”两句,诗人抬头望见山峰之上的明月,以及夜色渐浓时归巢迟迟不前的鸟儿。这既是景物描写,也象征着诗人的心境,他在深邃的山中寻找着精神的寄托和超越。
“游眺暂自适,裴回反长叹”两句表达了诗人在自然中的徜徉感受,以及对自己孤独行迹的长叹。这里的“裴回”,即是转身返回,也隐含着一种无奈与惆怅。
“幽思招隐作,怆恨南涧篇”两句,则透露出诗人内心深处的忧虑和对往事的追忆。“幽思”表明诗人的思绪深沉,而“怆恨”,则是对过去某些事情的不甘心或遗憾。这里的“南涧篇”,可能是一首抒写过往之情的诗,或者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代表着诗人心中的一个伤口。
最后,“羁怀定谁识,凄然独掩关”两句,表现了诗人的孤独感受和对外界隔绝的心态。“羁怀”,即是被束缚的思念,而“定谁识”,则是在问谁能真正理解自己的心境。结尾的“凄然独掩关”,更强化了诗人与世隔绝、自我封闭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山中秋暮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对往事的追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以及与之产生的共鸣。
不详
徽宗宣和三年(1121)上舍中第,调唐州方城尉,改房州司法参军,辟利州路安抚司干办公事
桑柘落洲渚,澄潭渔艇集。
幽禽忽飞来,斜日水光溢。
雾豁空江平,林疏远山出。
龙溪夜来雨,爽气侵衣湿。
燕燕承恩住远条,初能顺息度寒宵。
如何不以斯术进,却使甘心慎恤胶。
宰书三上已间关,见辱功官又大难。
当日之人定谁子,竟无名字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