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鼓歌

昔闻石鼓在太学,鼓形穹窿石荦峃。

髫年释褐随班行,未识研覃与扬搉。

始官翰林岁分献,晚以代祀观尤数。

我思古人不可见,健笔雄词两超卓。

宣王谟烈继成康,况有文章存古朴。

是时风俗盖浑灏,其臣拜诵俱坚确。

勒功太庙告中兴,讲武岐阳犹猎较。

于时旋凯奏綍歌,于时扬言播声乐。

灵祇地不爱图书,列石天然谢雕琢。

垂垂股折屋漏痕,隐隐昏星露芒角。

初如淮徐振师旅,壮士当场鸣剑槊。

又如申甫端冠绅,摈相联阶舞于箾。

年深岁长世运改,谁向鸿荒究绵邈。

嬴刘以后无此文,直与混沌分清浊。

骤看笔势寻风骨,细剔苔痕认斑驳。

原抛野掷堕榛菅,冬经雪霜夏冰雹。

疑隳大鼎存铭识,似毁明堂露榱桷。

当时十鼓一为臼,犹幸农家事舂戳。

爱惜应劳神护诃,搜寻不厌山硗确。

暗中摸索亦可知,辨口尚烦泣楚璞。

圣朝天子方好儒,森列戟门护重幄。

闻之兴慕且兴敬,以手摩挲防击扑。

我生学篆希前踪,下视俗书羞龌龊。

家藏旧本出梨枣,楮墨轻虚不盈握。

行年七十始研求,老臂支撑目昏眊。

拾残补缺能几何,以一涓埃裨海岳。

太原宋生生好奇,铁笔为予亲刻斫。

吁嗟往者不复还,庶免方来尽漫剥。

请从祭酒告诸生,诵此衣冠日薰濯。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李东阳的《石鼓歌》描绘了石鼓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价值。诗的开头追溯石鼓的来历,提及它们曾存于太学,形状独特,引人瞩目。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对石鼓的初次接触,虽然未能深入研究,但对其雄浑的笔势和深沉的内涵印象深刻。

诗中提到石鼓与宣王时期的历史紧密相连,象征着中兴和武功,以及当时的淳朴风气和坚定的文化传承。石鼓上的文字犹如历史的见证,历经沧桑,从最初的雕刻到岁月侵蚀,形象生动地展现了石鼓的磨损和变迁。

诗人感叹石鼓的珍贵,即使在战乱和自然灾害中,人们仍珍视并努力保护。他以个人学习篆书的经历,表达了对石鼓书法艺术的敬仰和追求,同时也揭示了石鼓对于后世学者的重要启示作用。

最后,诗人呼吁后人珍惜这些文化遗产,通过教育让学生了解其价值,并提醒他们要爱护和传承,以免被遗忘或损毁。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充分展示了石鼓作为历史文物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放歌行

铜驼故国风烟惨,谱牒煌煌犹可览。

军壁焚烧纪信车,谏台攀折朱云槛。

当时圭组盛蝉联,世泽相承五百年。

城中甲第连云起,楼上歌钟镇日悬。

人生贵贱如翻手,万事纷纶无不有。

国步艰难徒扼腕,世情猜忌惟钳口。

乱离家业散无遗,环堵萧然隐在兹。

门前屡揖经济士,眼底不挂屠沽儿。

十载飘零寄他县,懒将衣食看人面。

橐里长嗟无酒钱,床头却喜留诗卷。

东邻恶少斗鸡回,白璧黄金满屋堆。

也知六博无高手,时至君看好采来。

形式: 古风

去妇词

去妇两眼泪,为君滴平生。

一滴致妾意,再滴感君情。

三滴眼欲枯,血点淋香缨。

不滴堂前花,死株有时荣。

不滴阶畔草,苦心展芳萌。

请滴桥下水,长煎呜咽声。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宕妇怨

宕子行天涯,行行日云赊。

讵知闺中妇,夙昔减容华。

忆夫上青山,下车逢狭邪。

路遥不可见,拭泪徒怨嗟。

慎勿令妇嗟,宕子蚤还家。

不应蘼芜草,竟作菖蒲花。

形式: 古风 押[麻]韵

阿那瑰

夜雪没毡城,闻箛三两声。

漫山是猎火,照著汉家营。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