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赞十首(其九)

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形式: 六言诗 押[职]韵

鉴赏

这首诗《大乘赞十首(其九)》由南北朝时期的宝志所作,以深邃的哲理和生动的比喻,探讨了佛教中关于解脱、悟道与修行的深刻主题。

首先,“声闻心心断惑,能断之心是贼。” 这句话运用了“声闻”这一佛教术语,指小乘佛教的修行者,他们通过断除烦恼来达到解脱。然而,这里的“能断之心”被比喻为“贼”,暗示即使在断除烦恼的过程中,也可能存在潜在的障碍或错误观念,需要持续警觉和修正。

接着,“贼贼递相除遣,何时了本语默。” 这句进一步阐述了修行过程中的挑战,即不断识别并消除内心的错误观念,如同去除一个又一个的“贼”。但何时才能真正理解言语与沉默的本质,达到内心的平静?

“口内诵经千卷,体上问经不识。” 这部分强调了仅仅通过口头背诵经典而没有深入理解和实践的局限性。真正的智慧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在于对佛法原理的深刻领悟和内在的转化。

“不解佛法圆通,徒劳寻行数黑。” 这句话指出,如果未能理解佛法的全面性和内在联系,那么所有的努力都可能徒劳无功,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头陀阿练苦行,希望后身功德。” 这里提到的“头陀”和“阿练”指的是佛教中极端的苦行方式,但诗中质疑这种行为是否真的能带来真正的解脱或功德,强调了内心的转变比外在的行为更为重要。

“希望即是隔圣,大道何由可得?” 这句话表达了对单纯依赖外在目标或期望达到解脱的怀疑,指出真正的解脱之道难以通过简单的愿望获得。

“譬如梦里度河,船师度过河北。” 通过梦境中的渡河比喻,形象地描绘了修行过程中的迷惑与觉醒。在梦中,船师成功渡过河流,但在醒来后却发现一切都未曾发生,暗示了修行过程中对现实与幻象的辨识。

“忽觉床上安眠,失却度船轨则。” 这部分描述了从梦境到现实的觉醒过程,以及在觉醒后如何重新找到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船师及彼度人,两个本不相识。” 这句话通过船师与被度之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每个人在修行道路上的独立性和自我发现的重要性。

最后,“众生迷倒羁绊,往来三界疲极。” 描述了众生在轮回中的迷茫与疲惫,暗示了解脱的渴望。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 这句话总结了全诗的核心思想,即通过觉悟认识到生死如同一场梦,从而放下对物质世界和外在追求的执着,达到内心的平和与解脱。

整首诗以丰富的比喻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佛教修行中的关键问题,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寻找真理,超越表面的迷惑,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收录诗词(40)

宝志(南北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大乘赞十首(其十)

悟解即是菩提,了本无有阶梯。

堪叹凡夫伛偻,八十不能跋蹄。

徒劳一生虚过,不觉日月迁移。

向上看他师口,恰似失你孩儿。

道俗峥嵘聚集,终日听他死语。

不观己身无常,心行贪如狼虎。

堪嗟二乘狭劣,要须摧伏六府。

不食酒肉五辛,邪眼看他饮咀。

更有邪行猖狂,修气不食盐醋。

若悟上乘至真,不假分别男女。

形式: 六言诗

十二时颂(其一)

平旦寅,狂机内有道人身。

穷苦已经无量劫,不信常擎如意珍。

若捉物,入迷津,但有纤豪即是尘。

不住旧时无相貌,外求知识也非真。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十二时颂(其二)

日出卯,用处不须生善巧。

纵使神光照有无,起意便遭魔事挠。

若施功,终不了,日夜被他人我拗。

不用安排只么从,何曾心地生烦恼?

形式: 古风

十二时颂(其三)

食时辰,无明本是释迦身。

坐卧不知元是道,只么忙忙受苦辛。

认声色,觅疏亲,只是他家染污人。

若拟将心求佛道,问取虚空始出尘。

形式: 古风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