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一)

当年入蜀叹空回,未见峨眉肯再来。

童子遥知颂襦裤,使君先已洗樽罍。

鹿头北望应逢雁,人日东郊尚有梅。

我老不堪歌《乐职》,后生试觅子渊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当年满怀遗憾离开蜀地,未曾再见峨眉山便不再来。
远方的孩子们已预知我要归来,官员们提前洗净酒杯等待。
在鹿头山北望,期待能遇见归雁,人日时节东郊仍有梅花盛开。
我已年迈,无法再唱欢快的歌曲,年轻人啊,试着寻找像子渊那样的才子。

注释

当年:过去的一年。
蜀:四川。
峨眉:峨眉山。
肯:愿意。
再来:再次来访。
童子:小孩。
遥知:远望知道。
颂襦裤:孩子们的欢呼。
使君:官员。
洗樽罍:清洗酒杯。
鹿头:地名,鹿头山。
北望:向北眺望。
逢雁:遇见大雁。
人日:农历正月初七,人日节。
尚有梅:还有梅花开放。
不堪:不能承受。
歌:唱歌。
《乐职》:古代诗歌,表达欢乐之情。
后生:年轻人。
子渊才:子渊般的才华。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所作,名为《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一)》。诗中充满了深情和豪放的笔触,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离别的不舍之情及对友人才华的赞赏。

“当年入蜀叹空回”两句,开篇便以感慨的心情回顾往事,表明诗人曾经在蜀地(今四川一带)留下了难忘的记忆。"未见峨眉肯再来"则透露出一种决绝的情绪,对未能亲眼目睹峨眉山的遗憾。

接着,“童子遥知颂襦裤,使君先已洗樽罍”两句,以童子的远识与使君的清洁比喻,赞美贾讷倅之才华横溢,如同童子对未来有着非凡的预见,而使君则像已经洗净了酒具一样,预示着他将要离开旧生活,踏上新的旅途。

“鹿头北望应逢雁”写出了诗人在鹿头山向北眺望,似乎能遇到飞过的雁阵,表达了一种期待与朋友重逢的情感。"人日东郊尚有梅"则描绘出即使是在寒冷的冬日,东郊之地仍旧有梅花盛开的情景,这里的“梅”常用来象征坚贞不渝和高洁孤傲,也许暗指诗人的品格或是对友情的坚持。

最后,“我老不堪歌《乐职》”表达了诗人对于年事已高,力不能及,无法再像年轻时那样投入地去歌唱《乐职》(古代的一种乐曲)的无奈。而“后生试觅子渊才”则是鼓励贾讷倅要发掘自己的才能,就如同探寻大海中潜藏的珍珠一样,充满了对友人未来发展的期待和赞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的交织,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邃的文学才华。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送贾讷倅眉二首(其二)

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

父老得书知我在,小轩临水为君开。

试看一一龙蛇活,更听萧萧风雨哀。

便与甘棠同不剪,苍髯白甲待归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程建用

先生本舌耕,文字浩千顷。

空仓付公子,坐待发苕颖。

十年困新说,儿女争捕影。

凿垣种蒿蓬,嘉谷谁复省。

空馀南陔意,太息北堂冷。

织屦随方进,采薪教韦逞。

辛勤守一经,菽水贤五鼎。

今年闻起废,《鲁史》复光景。

公子亦改官,三就繁马颈。

归来一笑粲,素发飒垂领。

会看金花诏,汤沐奉朝请。

天公不吾欺,寿与龟鹤永。

形式: 古风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一)

十年流落敢言归,鱼鸟江湖只自知。

岂意青天扫云雾,尽呼黄发寄安危。

风流吾子真前辈,人物他年记一时。

我欲折繻留此老,缁衣谁作好贤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次韵李修孺留别二首(其二)

此生别袖几回麾,梦里黄州空自疑。

何处青山不堪老,当时明月巧相随。

穷通等是思家意,衰病难堪送客悲。

好去江鱼煮江水,剑南归路有姜诗。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