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刘炳的《自述二首》中的一首,通过诗人的自我叙述,展现了其高远的人生志向与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首句“闲道平生志气高”,开篇即点明了诗人一生追求高远的理想与抱负,虽在闲谈中提及,却透露出其内心深处对卓越成就的渴望。接着,“宦游千里不辞劳”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不畏艰难、勇于追求的精神风貌,即使远赴千里外的官场,也愿意承受辛劳,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东阿远想迎三釜,南海多诗解六韬”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者的向往和对学问的追求。东阿三釜与南海多诗,分别代表了古代文人学士的勤奋与智慧;而解六韬,则暗示了诗人对兵法策略的理解与运用,展现出其多才多艺的一面。
“贪看彩云栖布被,岂知花落湿银袍”两句,以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与对现实生活的淡然态度。彩云象征着美好的事物,布被则代表简朴的生活,诗人沉迷于欣赏美好而不为世俗所累;花落湿银袍,则暗示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超脱,即使身处高位,也不忘保持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最后,“从今莫问封侯事,好向山中学种桃”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名利的淡泊与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从今以后,诗人不再关心封侯之事,而是选择回归山林,学习种植桃树,过上与世无争、亲近自然的生活。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追求,也反映了其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丰富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魅力和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平静的生活态度,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