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墨歌

刘侯赠我龙剂墨,广踰一寸脩减尺。

豹囊初解麝蜚香,麋胶已漫瑿炫色。

庭圭骨朽内府空,欲购空悬万金直。

此非庭圭亦自奇,炯炯涎涎堪爱惜。

中间复有小隶文,却将余字先题刻。

钟离合在瓮中书,王叵偶登江上石。

我方蠖屈守蓬蒿,侯正骞腾走南北。

浮云万事果何如,恰恰遭逢董溪侧。

问侯此墨何从来,更为徘徊一追忆。

昔年奉使湘潭中,偶听松间杵声急。

青女三五捣玄霜,满握芳馨喜分得。

太平天下忽干戈,珍佩奚囊忍抛掷。

几番回首望湖南,大半苍生死锋镝。

千里无人风雨秋,旧日潭州今瓦砾。

墨工寻亦散如烟,似此松煤更难觅。

我闻侯言长太息,再拜持归重双璧。

曈曈初日下帘栊,谡谡凉风吹几席。

正襟端坐兴如泉,旋取蟾蜍泻馀沥。

云浮铁砚紫光寒,字学银钩漆浆滴。

墨虽可尽心无穷,愧乏琼琚报侯德。

愿侯北上扶飞龙,愿侯西征除毒螫。

谫材不比陈寿徒,定当作传昭殊绩。

挥毫沈墨细研磨,虿尾蝇头书一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乌斯道的《惠墨歌》是一首赞美墨宝的诗,通过对刘侯赠送的龙剂墨的细致描绘,表达了对墨品的珍视和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诗中首先描述了墨的形制、香气和色泽,将其视为稀世之宝,价值连城。接着,诗人回忆起墨的来历,提及湘潭松间的捣药故事,寓意墨的珍贵与历史渊源。

诗中通过对比战乱前后墨的命运,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残酷的反思。诗人感叹墨工散去,好墨难寻,而自己能得此墨,深感荣幸。他以墨为媒介,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对刘侯的感激之情,希望刘侯能建功立业,留下传世佳话。

最后,诗人以研磨墨宝,挥毫泼墨的动作,象征着对学问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表达了对刘侯品德的赞美,并承诺将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回报其厚意。整首诗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历史韵味,展现了诗人对墨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情世故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12)

乌斯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云山图歌

云山云山一何好,日夜无端入孤抱。

平生性僻爱云山,岂知却被云山恼。

昔住阚湖烟水东,一行一坐青山中。

青山起伏春蔼蔼,白云吞吐天空空。

寻复扁舟泛吴越,吴越青山更清绝。

联联翩翩接荆楚,千里白云如喷雪。

只今置身城市閒,可怜举眼无青山。

琴抚归樵碧窗静,歌咏紫芝清夜阑。

安得便携妻子去,入山竟作山中住。

纵然宾客远相过,山窅云深不知处。

自念少时贪读书,壮年立志卑唐虞。

半世未明周孔学,九重空望夔龙趋。

短剑虽曾铸顽矿,蒯缑零落尘埃冷。

忍闻天下暗旗旌,耕莘钓磻向何境。

仰天俯地徒尔为,与世低昂心转迷。

几迥对饭不能食,慨然只起云山思。

城中隐君胡仲厚,酌酒论诗十年友。

经书不独满胸中,画作何曾在人后。

知我已是山中人,先为画山兼画云。

晴天倒飞秋海浪,浪中乱叠苍龙鳞。

中有乔林结层绿,长梢半掩溪边屋。

兔迹鸟道隔重峦,正好开门枕寒玉。

我得此图良慰心,但觉云山思愈深。

他日能偿结茅愿,可无仲厚来相寻。

袖拂白云相对坐,坐久嗒然吾丧我。

此时不复有云山,山鸟自啼花自堕。

形式: 古风

王山人桃花牛歌

王山人,王山人,天地之间六尺身。

身着短布袍,头戴折角巾。

倒骑桃花牛,日日弄晴云。

昨日我向桃源去,去觅山人结茅处。

山人正骑桃花牛,不下牛来笑不休。

牛身乾净白于雪,乱点馀花喷猩血。

爱骑不是王山人,一生空与寻常别。

王山人,王山人,尔如何。

昔年曾走燕山道,五花骏马金盘驼。

今岁骑牛行荦确,毕竟胸中有真乐。

气吞百万五陵儿,始可骑牛作狂客。

王山人,王山人,更办乌盐角,高吹紫芝曲。

五湖四海春茫茫,桃源市上千山绿。

形式: 古风

醉歌行赠夏叔干

昨日江上沙,东头涨起西头倒。

今日江上沙,西头渐高东头少。

子少我方壮,子壮我衰老,气义还如旧时好。

我昔南回凌瘴烟,恶风掀?西江船。

归来无处采薇蕨,自向江头弄明月。

隔江美人招我游,白沙翠竹明月舟。

天风潇潇落寒水,一去便为三日留。

回头看人世,人世可长叹。

赠人不有锦绣段,谁肯报之青玉案。

子独爱我春草青,我独爱子双眼明。

凹镜那知玉颜好,急弦始见枯桐清。

莫信飞鸿书可寄,莫信盟鸥不相弃。

不如浇密向饧中,到底甘甜复联缀。

子有酒浮玉缸我,有诗充锦囊我醉。

子酒子歌我诗诗,馀酒醉春阳熙熙。

醉里乾坤漫颠倒,梨花乱发流莺啼。

莺啼不须歇,梨花不须落,古道千年只如昨。

形式: 古风

赠杨允铭小篆歌

史籀大篆李斯变,变为小篆今独传。

绎山秦望石皆裂,馀者散失如飘烟。

诅楚之文大相似,先出李斯三百年。

李斯无乃踵其武,体同画异难后先。

后传八体亦有篆,雕虫何由得传远。

汉武书师蜕凡骨,曹喜李潮探御脔。

徐铉承之非不佳,形质仅堪称■匾。

同时作者岂无人,欲得美名何偃蹇。

元初最数松雪翁,白野亦可追其踪。

鄱阳伯温用心苦,钱塘益思无限功。

四明文运代不泯,学字亦有前贤风。

三代鼎彝俱在目,杨生晚出参其中。

杨生深用李斯力,能使笔锋归正直。

清圜瘦硬玉削成,每逢好事留其迹。

人心正喜趋末流,谁将旷古渊源求。

倘使淳风追前代,杨生亦足裨皇猷。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