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春色/沁园春

锦字亲裁,泪巾偷裛,细说旧时。

记笑桃门巷,妆窥宝靥,弄花庭前,香湿罗衣。

几度相随游冶去,任月细风尖犹未归。

多少事,有垂杨眼见,红烛心知。

如今事都过也,但赢得、双鬓成丝。

叹半妆红豆,相思有分,两分青镜,重合难期。

惆怅一春飞絮,梦悠飏教人分付谁。

销魂处,又梨花雨暗,半掩重扉。

形式: 词牌: 沁园春

翻译

亲手绣制的锦书,偷偷沾满泪水,细述着往昔的记忆。
回忆起在桃花盛开的小巷,她曾偷偷照镜子,庭院中嬉戏花朵,香气浸湿了她的罗衣。
我们一起游荡了多少次,任凭月光和微风,直到深夜仍未归。
那些往事,只有垂柳见证,红烛心中明白。
如今一切都已过去,只留下两鬓斑白的痕迹。
感叹那半面妆容如红豆般相思,却无法期待重逢的时刻。
春天的落絮让人惆怅,梦境飘摇,不知该向谁倾诉。
最令人销魂的是梨花纷飞的夜晚,半掩的门扉更添寂寥。

注释

锦字:精美的信件。
裁:绣制。
泪巾:浸满泪水的手帕。
裛:湿润。
笑桃门巷:桃花盛开的小巷。
宝靥:美丽的脸颊。
罗衣:丝绸衣服。
游冶:游玩寻乐。
垂杨:河边的柳树。
红烛:象征爱情或时光流逝。
半妆红豆:象征相思的红豆妆饰。
青镜:古时铜镜,泛指镜子。
飞絮:飘落的柳絮,象征春逝。
梨花雨:梨花飘落如雨。
重扉:紧闭的大门。

鉴赏

这首词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段深情的回忆和如今的感慨。"锦字亲裁,泪巾偷裛",开篇便展现出主人公亲手书写信件,却在偷偷拭泪的场景,流露出深深的思念之情。"笑桃门巷"和"妆窥宝靥"描绘了昔日的美好时光,女子的娇俏与欢笑如在眼前。

"弄花庭前,香湿罗衣"进一步渲染了当时的温馨氛围,而"几度相随游冶去,任月细风尖犹未归"则暗示了他们曾经的放纵与不舍。"垂杨眼见,红烛心知"则以自然景物和生活细节,表达了无尽的往事记忆。

进入下片,"如今事都过也,但赢得、双鬓成丝"揭示了时光流转,人事已非,只剩下满头白发的哀愁。"半妆红豆,相思有分,两分青镜,重合难期"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无法重逢的遗憾。

"惆怅一春飞絮,梦悠飏教人分付谁"描绘了春天的落花飘零,梦境中的相聚遥不可及,无人倾诉的孤独感油然而生。最后,"销魂处,又梨花雨暗,半掩重扉"以凄美的画面收束,梨花雨中,重门半掩,更显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失落。

整体来看,程垓的《洞庭春色/沁园春》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爱情的甜蜜、变迁以及主人公的深深哀愁,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55)

程垓(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字正伯。苏轼中表程之才(字正辅)之孙。陆游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几归蜀。撰有帝王君臣论及时务利害策五十篇。绍熙三年(1192),已五十许,杨万里荐以应贤良方正科。绍熙五年(1194)乡人王称序其词,谓“程正伯以诗词名,乡之人所知也。余顷岁游都下,数见朝士,往往亦称道正伯佳句”。冯煦《蒿庵论词》:“程正伯凄婉绵丽,与草窗所录《绝妙好词》家法相近。”有《书舟词》(一作《书舟雅词》)一卷

  • 籍贯:眉山(今属四川)
  • 生卒年:1186

相关古诗词

点绛唇

梅雨收黄,暑风依旧闲庭院。露荷轻颤。

只有香浮面。挂起西窗,月澹无人见。幽情远。

随钗低扇。好个凉方便。

形式: 词牌: 点绛唇

祝英台/祝英台近.晚春

坠红轻,浓绿润,深院又春晚。

睡起厌厌,无语小妆懒。

可堪三月风光,五更魂梦,又都被、杜鹃催攒。

怎消遣。人道愁与春归,春归愁未断。

闲倚银屏,羞怕泪痕满。

断肠沈水重熏,瑶琴闲理,奈依旧、夜寒人远。

形式: 词牌: 祝英台近

桃源忆故人

粉霜拂拂凝香砌。酝酿梅花天气。月上小窗如水。

冷浸人无寐。平生可惯闲憔悴。担负新愁不起。

消遣夜长无计。只倚熏香睡。

形式: 词牌: 桃源忆故人

浣溪沙(其三)

翠葆扶疏傍药阑。乱红飘洒满书单。

清明时节又看看。

小雨勒成春尾恨,东风偏作夜来寒。

琴心老尽不须弹。

形式: 词牌: 浣溪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