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李攀龙所作的《寄元美(其二)》。诗中以“除书”为题,寓意深刻,情感丰富。
首句“若问除书意”,诗人开门见山,提出问题,引出对“除书”的思考与探讨。接着,“君何异积薪”,运用比喻手法,将“除书”比作堆积如山的柴火,暗示了权力更迭、人事变迁的深刻主题。
“姓名常借客,踪迹竟疑人”,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权力与身份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通过“借客”和“疑人”的描述,表达了在权力斗争中,个人的真实身份往往被模糊,甚至被遗忘的无奈与悲哀。
“为郡空高第,当朝各要津”,这两句则从侧面反映了官场的虚伪与浮华。诗人指出,虽然官员们在各自的职位上取得了显赫的地位,但这些成就却可能只是表面现象,背后隐藏着更多的不为人知的故事。
最后,“拂衣吾所欲,不是避风尘”,诗人表达了自己想要远离官场纷争、追求内心清净的愿望。这里的“拂衣”不仅是一种动作的描绘,更蕴含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除书”这一特定主题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权力、身份、官场以及个人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与反思。语言凝练,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