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州三首(其二)

秀邑八百里,古今题画难。

望高三楚近,影转七州寒。

北拆知蛮尽,南低见斗宽。

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秀美的城邑绵延八百里,自古以来作画都难以描绘其全貌。
远望它高耸入楚天,身影投射出寒冷的七州之景。
北边的山势显露出蛮荒的尽头,南边低矮处可见北斗星的广阔天空。
走到路的尽头便是祝融寺,江水倾泻于兜率滩。

注释

秀邑:美丽的城市。
八百里:极言其广大。
题画:在画中描绘。
三楚:泛指长江中游的楚地。
影转:影子移动。
七州:古代行政区划,这里形容地域辽阔。
寒:寒冷。
北拆:北方的山脉逐渐消失。
蛮尽:蛮荒之地的尽头。
斗宽:形容天空开阔如斗。
祝融寺:古代著名的寺庙。
兜率滩:可能指江边的地名或景观。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衡州(今湖南衡阳)的壮丽景色,诗人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衡州的地理风貌和历史底蕴。首句“秀邑八百里”概括了衡州的广阔与秀美,接下来的“古今题画难”表达了衡州景色之独特,连古代画家都难以捕捉其全貌。

“望高三楚近,影转七州寒”通过视觉效果,写衡州山势高耸,仿佛接近楚地,其倒影又能映照出七个州的寒冷,形象生动,富有空间感。诗人运用数字“三”和“七”,增添了画面的层次和深远感。

“北拆知蛮尽,南低见斗宽”进一步描绘了衡州的地势特点,北边的山脉似乎延伸到蛮荒之地的尽头,而南边则显得低平,天空开阔,如同北斗星的宽度。

最后两句“路尽祝融寺,江倾兜率滩”以祝融寺和兜率滩作为衡州的标志性景观,暗示了衡州不仅是自然风光的胜地,也是人文景观的汇集之处,路的尽头和江水的倾泻,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整体来看,陶弼的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衡州山水的描绘,展示了衡州的雄浑与秀美,以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收录诗词(219)

陶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卒于神宗元丰元年。年六十四岁。倜傥知兵,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庆历中(1045年左右)杨畋讨湖南猺,授以兵,使往袭,大破之。以功得朔阳主簿,调朔阳令。两知邕州,绥辑惠养,善政甚多。进西上阁门使,留知顺州。交人袭取桄榔,弼获间谍,谕以逆顺,纵之去,终弼任不敢犯。神宗元丰元年(1078年)改东上阁门使,未拜,卒。弼的著作,本有集十八卷,今仅存《邕州小集》一卷,《四库总目》传于世。事迹见《豫章先生文集》卷二二《陶君墓志铭》

  • 字:商翁
  • 籍贯:永州(今湖南省祁阳县)
  • 生卒年:1015—1078

相关古诗词

三山亭

诸峰不及此三峰,翠影多年路未通。

野老传来无地主,神仙留待与山翁。

雕弓射灭虎狼迹,长剑劈开荆棘丛。

吏引旌旗先险阻,匠营楼阁出虚空。

藤萝叶暗初无日,松桂枝新渐有风。

下濑将军微举职,安南都护远输忠。

商誇合浦珠胎贱,民乐占城稻谷丰。

火炬影沉山岸北,潮声流过郡城东。

四时收印来无定,终日开尊望不穷。

玉版淡鱼千片白,金膏盐蟹一团红。

云台志节悲歌外,铜柱封疆醉眼中。

所惜溪头好崖石,只书诗句不书功。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咏藕

万顷金沙里,谁将玉节栽。

丝应鲛乞与,津是蚌分来。

盘贮冰犹结,刀侵雪易摧。

防风骨外折,混沌窍中开。

月寺僧家钵,风亭酒客杯。

胸中秋气入,牙角雨声回。

自愧尘泥贱,得蒙尊俎陪。

与君消酷暑,瓜李莫相猜。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荔支

五月南游渴,欣逢荔子丹。

壳匀仙鹤顶,肉露白晶丸。

色映离为火,甘殊木作酸。

枝繁恐相染,树重欲成团。

赤蚌遗珠颗,红犀露角端。

爽能消内热,润可濯中乾。

桂岭无霜处,梅天暴雨残。

□□□□□,□□□□□。

一簇冰蚕茧,千苞火凤冠。

隔瓤银叶嫩,透膜玉浆寒。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三山亭

红螺紫蟹新鲈鲙,白藕黄柑晚荔枝。

酒尽月斜潮半落,山翁不省上船时。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