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唐庚所作,名为《有所叹二首(其一)》。诗中描绘了一位在林中静坐的老僧人,他不愿在晚年接触世俗的纷扰。诗人通过这位老僧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借老僧人的境遇,反思了社会现实中的不公与矛盾。
诗的前两句“林中晏坐老沙门,岂愿临年触垢氛”描绘了老僧人在林中静坐的情景,表现了他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尘嚣的避离。接着,“正恐先生不得饱,欲令后死与斯文”,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老僧人生活状态的同情与理解,同时也暗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里“先生”可能指代老僧人,也可能泛指那些追求精神满足而非物质富足的人们。
后两句“近逃台鼎居东洛,闻道衣冠满北军”,描述了老僧人逃离官场、隐居东洛的生活状态,以及外界对他的评价。这里“台鼎”通常象征高官显位,而“东洛”、“北军”则是具体地点的代称,暗示了老僧人选择远离权力中心、世俗争斗的抉择。最后,“须信此涂天一握,人间漫说有孤云”,表达了对老僧人生活方式的肯定,认为这是一种难得的、接近自然与内心的平静生活,同时也对世间繁华与孤独并存的现象进行了反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老僧人的形象,探讨了个人精神追求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如何保持自我、追求内心平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