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玉律传佳节,青阳应此辰。

土牛呈岁稔,綵燕表年春。

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

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翻译

美好的法规传递了佳节的信息,温暖的春天应和着这一时刻。
泥土塑成的牛预示着丰收之年,彩绸扎成的燕子代表着新春的到来。
腊月已尽星辰回归原位,寒冷将尽月份进入建寅(正月)。
所到之处风景都那么美好,望向远方云景中透出新意。
冰封的水流开始融化,水下的鱼儿准备摆动鱼鳍。
梅花与柳色相映成趣,特别让远离家乡的人思绪万千。

注释

玉律:指古代的律管,这里比喻为时节的规律。
佳节:美好的节日,这里指春节。
青阳:春天,因春天草木萌发,颜色青翠而得名。
此辰:这个时候。
土牛:用泥土塑造的牛,古代习俗在立春时制作以祈求丰收。
岁稔:丰收之年。
綵燕:彩色的纸或绸缎扎成的燕子形状的装饰,象征春天和吉祥。
年春:新春。
腊尽:腊月结束。
星回次:星辰回归到特定的位置,指季节更替。
寒馀:冬季剩余的寒冷。
月建寅:农历正月,古人用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配十二个月,正月为寅月。
风光:风景。
行处好:到处都很美。
云物:云彩和景物。
望中:远望之中。
流水:流动的水,这里指解冻的河水。
初销冻:刚开始解冻。
潜鱼:水中的鱼。
振鳞:摆动鱼鳞,此处比喻鱼儿开始活跃。
梅花:冬天开花的植物,象征坚韧和高洁。
柳色:嫩绿的柳树颜色,代表春天。
偏思:特别思念。
越乡人:远离家乡的人,这里特指诗人自己或其他南方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体验。诗人通过对节气“立春”的描写,展现了春天到来的生机与活力。

“玉律传佳节”一句,运用了“玉律”比喻时间的准确无误,如同玉石制成的法典一般,传达出立春这一时节的重要性。接着,“青阳应此辰”则描绘了春日阳光明媚,与立春相呼应。

“土牛呈岁稔”一句,用“土牛”指代农事,表明农业生产的季节已经到来,而“綵燕表年春”则通过燕子的出现,更生动地展现了春天的景象。

接下来的两句,“腊尽星回次,寒馀月建寅”,写出了立春后自然界的变化。这里,“腊尽星回次”指的是岁末之际,旧年最后一颗星辰隐去,而“寒馀月建寅”则描绘了冬日余寒未消,新月初升的情景。

“风光行处好,云物望中新”两句,是对春天美丽景色的赞叹。春风拂过,带来了温暖的气息,而远处的云朵也呈现出新的模样。

“流水初销冻,潜鱼欲振鳞”则描绘了冰雪融化,河水解冻,鱼儿在水中活跃起来的情景。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从冬日的沉睡中苏醒过来的画面。

最后,“梅花将柳色,偏思越乡人”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春天万物复苏之际,梅花和柳树都已露出新绿,而诗人却偏偏思念远方的家乡和亲人。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更是一种深切的情感寄托。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一个生机勃勃、万物复苏的春日世界,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远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收录诗词(11)

冷朝阳(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讥韦玎吟以韦字为韵

我之佛法是无为,何故今朝得有为。

无韦始得三数载,不知此复是何韦。

形式: 七言绝句

咏痴

榆儿复榆妇,造屋兼造车。

十七八九夜,还书复借书。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饮后献时相

一夕心期一种欢,那知疏散负杯盘。

尊前数片朝云在,不许冯公子细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独酌谣

愚夫子不招。

形式: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