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校书图

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

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

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

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名为《题校书图》,是北宋时期词人朱翌的作品。朱翌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厚的学问闻名于世,这首诗便是他对待学问认真态度的一次生动表达。

开篇“我闻校书如扫尘,尘随帚去辄随有”两句,通过校正书籍比喻为清扫尘埃,形象地展示了诗人对于知识的精益求精,不断筛选和修订的态度。接着,“萤窗孤坐志不分,帝虎鲁鱼相可否”表达了诗人独自在萤火虫点缀的夜晚,对古籍进行研读时的心境。这里的“帝虎鲁鱼”,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比喻难以辨别真伪,诗人通过这样的比喻,表明了他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榻上诸公富贵人,安能办此铅黄手”则是对那些坐在床榻上享受荣华富贵之人的反问,指出他们如何能够像诗人这样勤勉地校正书籍。这里的“铅黄”,即是墨色的书写工具,暗示了诗人对学问的执着。

“绿柳啼莺耳畔春,翠袖弹丝眼前酒”两句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图景,绿柳间传来莺鸟的鸣叫声,与远处琴音相互交织,营造出一派幽雅之境。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追求和享受,如同品味美酒一般。

“如何复窥蠹简尘,又借管城公作帚”则是诗人自问,又怎能再去揭示古籍中的微小瑕疵,仿佛要借助管仲(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的智慧来制作更好的清扫工具。

“画史画名不画实,润色丹青传不朽”表达了诗人对于书法艺术的认识,即便是绘画,也应当追求真实和内涵,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华丽。同时,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学问传承的态度,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是那些能够长久流传下来的知识。

最后,“我是瀛洲旧校书,挥汗磨铅胝两肘”显示了诗人的自豪和对待学问的专注。这里的“瀛洲”,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而“旧校书”则是指诗人曾在这个地方长时间地从事校书工作。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述,强调了自己对于知识修订的经验与投入。

结尾两句“When time comes that you, my friends, see this picture / You will not help but drool at the mouth”(当时万一见此图,诸郎不免涎垂口),则是诗人对未来读者的一种期待和预言,认为自己的校书之勤奋,将来必能让后人感叹不已,甚至唾液直下。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诗人对于传承知识的自信与期望。

总体而言,这首《题校书图》通过对校书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问底蕴和认真对待学术研究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知识传承的一种执着与自信。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题清芬阁

山腰系烟帛,石齿漱滩雪。

千岁可坐致,清风在岩穴。

五季浪拍天,不覆渔翁船。

入山种美材,百世收栋椽。

松厅正一台,莲幕壮两河。

少蓬薰班香,建州办韩多。

今代南海君,事事似诸父。

何年继昔游,秋山祠乃祖。

形式: 古风

题蒋山草堂

俯仰之间迹已尘,重来屐齿藓痕匀。

晚菘早韭有真味,夜鹤晓猿无故人。

万一可偿他日愿,再三须卜此山邻。

北山大士乃吾祖,烝蕙肴兰长荐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輶归自五羊得承可旧诗一编书其后

君不见香山居士居洛阳,远借五寺收文章。

又不见巢父诗卷何所藏,留之天地同久长。

铸金琢石非不强,金流石泐不可防。

以人传人策甚良,世人顾未知其方。

我昔宦游凌大江,年少从君璧一双。

胜时一咏同一觞,颇亦自愧抢榆枋。

劫火不肯留青囊,日往月来心不忘。

大儿南归自五羊,袖中乃有万丈光。

伏而读之喜莫量,重到虎踞龙盘乡。

今年贡舶早放洋,明珠大贝光溢箱。

答赐不敢烦吾皇,愿得君诗归献王。

形式: 古风

生查子.咏折叠扇

宫纱蜂趁梅,宝扇鸾开翅。

数折聚清风,一捻生秋意。

摇摇云母轻,袅袅琼枝细。

莫解玉连环,怕作飞花坠。

形式: 词牌: 生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