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壮丽与凄美,通过“片角吹残夜”和“雄关铁锁开”的开篇,营造出一种边疆特有的氛围,夜晚的寂静被号角声打破,铁锁开启,预示着边关的活动即将开始。接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描绘了边城的城墙在风中发出声响,马蹄在霜地上留下痕迹,生动展现了边塞生活的动态美。
“玉塞降羌泪,天山旅雁哀”两句,将情感转向了边塞人的生活,玉塞(可能指玉门关)边的羌族人民因战事而流下泪水,天山之上的旅雁也哀鸣不已,表达了战争给边疆人民带来的痛苦和哀伤。
最后,“何人闻此曲,不上望乡台”,诗人设问,是谁能在这悲壮的旋律中,不思故乡,不登望乡台呢?这句不仅深化了主题,还引发了读者对人性、对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边塞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边疆的壮丽与凄美,以及战争对人们心灵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