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寺

幽人何处住,古寺白云高。

问路不知远,到山方觉劳。

半窗看竹石,一枕听松涛。

我亦清幽者,煮茶读楚骚。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豪]韵

翻译

隐士居住在何处,身处古老的寺庙高处云间。
询问路途遥远与否,直到登山才感到疲惫。
倚窗欣赏半边竹石,枕着松涛入眠。
我也是喜好清静的人,一边煮茶一边诵读楚辞。

注释

幽人:隐士。
何处:哪里。
古寺:古老的寺庙。
白云高:高高的白云之上。
问路:询问路径。
不知远:不知道有多远。
到山:到达山中。
方觉劳:才觉得劳累。
半窗:半扇窗户。
看:观赏。
竹石:竹子和石头。
听松涛:倾听松树的涛声。
我亦:我也。
清幽者:喜欢清静的人。
煮茶:烹煮茶水。
楚骚:楚辞中的诗歌。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逸之人在深山古寺中的生活情景。开篇“幽人何处住,古寺白云高”两句,即点明了诗人的居所是在一座坐落于高高的白云之下的古老寺庙中,这里的“幽人”指的是隐逸之士,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普通居民。通过这样的设定,为读者勾勒出了一种超然物外、远离尘世喧嚣的意境。

接下来的“问路不知远,到山方觉劳”则透露了诗人对于外界世界的隔绝与对自己所处之地距离感知的模糊。诗人并没有刻意去询问外面的世界如何,也未曾计较自己与尘世之间的距离,只是在亲近自然、到达山中时,才体会到了来此并不容易,劳顿而至。

“半窗看竹石,一枕听松涛”两句,则展示了诗人在古寺中的日常生活。半开着的窗户可以眺望到外面生长的竹子和自然生成的石头,这些都是大自然赋予的景观;而一枕,意指侧卧或靠坐,可以听得见松林中流水的潺潺声响。这些细节描写,不仅表达了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欣赏,更透露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心境。

最后,“我亦清幽者,煮茶读楚骚”则是对前述意境的总结和升华。诗人自诩为“清幽者”,表明自己追求的是一份超脱世俗的清净与幽深。而在这样的环境中,他选择了两项精神寄托:煮茶与读书。其中,“楚骚”指的是战国时期楚辞作者宋玉和唐代文学家白 居易等人的作品,这些都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瑰宝,代表了一种高雅的情操和深邃的思想。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幽静生活场景的描绘,以及对自然美与文化精髓的欣赏,展现了诗人对于精神寄托与内心世界的向往。

收录诗词(1)

王商翁(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小蓬莱歌

仙之山兮□□,仙之水兮委陀。

驾轻车兮□□,□扁舟兮咏歌。

轶层巅兮□□,□□流兮白石楚楚。

上切汉兮□□,□□□兮在下。

崖花兮春芳,涧□□□□。

□□澄兮缣素,冰霜结兮璆琅。

□□□□鱼,鸟跃飞兮谁使。

石□年兮一□,三万里兮弱水。

于嗟蓬莱兮仙水是室庐,世之人兮莫知其歌□。

□□□兮披荆棘,驱虎兕兮□□□。

□□□兮海涛白,倒光景兮□□□。

□□□兮执华予,眇流盼兮□□□。

□□□兮涛无期,碧荔为衣兮□□□。

□□埃?兮不可以控抟,□□□□□□□憺忘归。

形式: 古风

歌(其二)

当年壮气谩如虹,回首都归含笑中。

群玉峰前好归路,可怜三十二秋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歌(其一)

人间冉冉混尘埃,身后身前事莫猜。

早悟劳生皆是梦,当时悔向梦中来。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灰]韵

䃜山道中

溅石韵寒泉,依稀言语处。

回头觉无人,又上前溪去。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语]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