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日被旨再往天目谢雨留数语壁间

万山深处得重来,天目晴云未放开。

尽喜山田秧䆉稏,那愁石径湿莓苔。

铁冠道士今安在,玉局仙翁去不回。

唯有洞中龙应祷,果能因旱起风雷。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翻译

在深山之中再次来访,天目山的晴空云彩仍未散开。
满心欢喜山间的稻田,秧苗茁壮,无需担忧石径上的青苔被雨水打湿。
那位头戴铁冠的道士如今何处?那位玉局仙翁已不再回归。
只有洞中的龙会回应祈祷,如果真能因干旱而引发风雨。

注释

万山:众多的山。
深处:深山之中。
得:能够。
重来:再次来访。
天目:地名,指天目山。
晴云:晴朗的云彩。
未放开:仍未散开。
山田:山间的农田。
秧䆉稏:稻秧。
那愁:不必担心。
石径:石头小路。
湿莓苔:被雨水打湿的青苔。
铁冠道士:头戴铁制帽子的道士。
今安在:现在在哪里。
玉局仙翁:传说中的仙人。
去不回:已经离开不再回来。
洞中龙:洞穴中的龙。
应祷:回应祈祷。
因旱:因为干旱。
起风雷:引发风雨。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诗人虞俦在万山深处重游天目的情景。首句"万山深处得重来"表达了他对再次造访此地的欣喜,暗示了他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热爱。"天目晴云未放开"描绘了天目山清新的自然景色,晴空中的云朵似乎不愿离去,增添了山间的神秘与宁静。

接下来的两句"尽喜山田秧䆉稏,那愁石径湿莓苔",诗人以农事为乐,看到稻田里的秧苗茁壮,对湿润的石径上青苔的生长并不介意,流露出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丰收的期待。

"铁冠道士今安在,玉局仙翁去不回",诗人想起了过去的隐士或仙人,他们或许已经离开,只留下空荡的山林,引发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唯有洞中龙应祷,果能因旱起风雷",诗人期盼着洞中的龙能应他的祈祷,带来甘霖,解决干旱之苦,展现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浓厚的田园诗情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868)

虞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一月一日早起

怅望淮山落木风,楚天云雾更重重。

粤从西路来东路,倏见三冬过一冬。

貂敝人谁怜季子,楼高吾岂下元龙。

求田问舍今良策,自觉归欤兴颇浓。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十一月二十八日用后山诗韵

日暮江东天一涯,孤云飞处路何赊。

雪将入腊未破白,梅过先春竞著花。

过眼光阴浑是客,满怀风雨政思家。

何如醉里都忘却,拟向穷途问曲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十一月三十日乃耘老弟生朝余是日也宿留富阳驿中念之殊不胜情因赋一诗俟到吴门有便寄去

玉琯新阳七日来,天将风月赋诗才。

别来又喜逢初度,相望何由把一杯。

霜后不凋门外柳,春前已折陇头梅。

团栾今夜华堂燕,应念三州数往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十七日乘马过草堂已而骤雨

此邦旱暵已连年,民亦何辜欲吁天。

鸠拙林间时自唤,龙慵潭底敢安眠。

忽看注雨如车轴,便觉流泉满稻田。

我亦驾言随霹雳,一瓢倾倒马鞍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