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乘马过草堂已而骤雨

此邦旱暵已连年,民亦何辜欲吁天。

鸠拙林间时自唤,龙慵潭底敢安眠。

忽看注雨如车轴,便觉流泉满稻田。

我亦驾言随霹雳,一瓢倾倒马鞍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翻译

这个国家连续多年干旱,百姓又有什么罪过要向天呼喊求救。
斑鸠在树林中笨拙地鸣叫,蛟龙在深潭里懒洋洋地不愿安睡。
忽然间看到大雨如车轮滚滚而下,立刻感到泉水涌满稻田。
我也骑着马跟随雷声疾驰,一瓢水倾倒在马鞍前面以解渴。

注释

此邦:这个国家。
旱暵:干旱。
连年:连续多年。
民亦何辜:百姓又有什么罪过。
欲吁天:要向天呼喊求救。
鸠拙:斑鸠笨拙。
林间:树林中。
龙慵:蛟龙懒洋洋。
潭底:深潭底部。
敢安眠:不愿安睡。
忽看:忽然间看到。
注雨:大雨如注。
如车轴:如车轮滚滚。
流泉:泉水。
满稻田:涌满稻田。
我亦:我也。
驾言:骑马。
随霹雳:跟随雷声。
一瓢:一瓢水。
倾倒:倾倒。
马鞍前:马鞍前面。

鉴赏

这首宋代虞俦的《十七日乘马过草堂已而骤雨》描绘了诗人所见的干旱景象和对百姓疾苦的深深忧虑。首句“此邦旱暵已连年”,直接点出当地连续多年的严重干旱,暗示了人民生活的艰难。接着,“民亦何辜欲吁天”表达了诗人对无辜百姓遭受苦难的同情,他们只能向天求助。

“鸠拙林间时自唤,龙慵潭底敢安眠”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斑鸠和龙(龙象征雨水)赋予了情感,斑鸠在林中无力地呼唤,龙则懒于潭底不愿降雨,形象地展现了干旱的严峻和人们的期盼。当“忽看注雨如车轴”,诗人惊喜地看到大雨如注,仿佛车轮滚滚,预示着久旱后的甘霖降临。“便觉流泉满稻田”描绘了雨水滋润农田的场景,让人心生欢喜。

最后两句“我亦驾言随霹雳,一瓢倾倒马鞍前”以幽默的方式表达诗人内心的激动,他想象自己也能驾驭雷电,亲自为百姓带来雨水,甚至夸张地说要一瓢瓢倾倒在马鞍前,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和对及时雨的渴望。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生动,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感受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干旱的忧虑和对民生的关注。

收录诗词(868)

虞俦(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十二月二十六日早起雪已三寸许夜来初不觉也

晓来眼界忽然新,一色琼瑶与烂银。

人事乖时空请祷,天心回后只逡巡。

不教三白孤残腊,要与千家作好春。

宿麦连云虽入望,路傍犹有翳桑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十二月初六日抵仪真廨舍次日即出护使客天气严寒里河冰合有厚一二尺者打冻峻急不免取山路径走都梁

王式当年本不来,那堪岁晚犯尘埃。

淮分南北谁为梗,路适东西意自哀。

锦缆千艘分玉帛,冰河万处碎琼瑰。

只消一夜东风力,一一船头尽拨开。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十六日云气薄阴晚有雨微甚夜间颇凉恐明日未必有雨也

谁与天公沃亢阳,洒尘微雨仅毫芒。

只忧南亩频年旱,敢爱北窗通夕凉。

何物兴云须蜴蜥,几时舞野定商羊。

会当直入雷霆室,戏掉狂车下大荒。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十月到南坡

触眼嗟黄落,凭高接翠微。

幽禽私自语,寒蝶晚相依。

醉熟风吹帽,愁生带减围。

功名竟何许,尊酒莫相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