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和人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荆溪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荆溪风物记当时”,点明地点与时间,暗示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接着,“吹絮河豚下箸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河豚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对生活节奏的思考。
“绿满金田朝应供,红残朱槛夜论诗。”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之美,早晨的田野一片葱绿,夜晚的栏杆映照着红霞,诗人在此时此刻,或许正与友人共赏美景,吟诗作对,享受着生活的诗意与宁静。
“幅巾已托遗民后,杓柄犹怀象骨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深深眷恋,以“幅巾”象征古代文人的风雅,而“遗民”则可能暗指那些坚守传统、不随波逐流的人。同时,诗人对于“象骨疑”的描述,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追思,也可能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的表达。
最后,“早晚云间见金臂,空悬翠竹漫抽枝。”这两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即使现在身处云雾之中,也坚信会有金臂(可能象征着希望或指引)出现,引领着前行的道路。翠竹的“空悬”与“漫抽枝”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