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人三首(其三)

荆溪风物记当时,吹絮河豚下箸迟。

绿满金田朝应供,红残朱槛夜论诗。

幅巾已托遗民后,杓柄犹怀象骨疑。

早晚云间见金臂,空悬翠竹漫抽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鉴赏

这首诗由宋代诗人李之仪所作,名为《和人三首(其三)》。诗中描绘了荆溪的自然风光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荆溪风物记当时”,点明地点与时间,暗示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接着,“吹絮河豚下箸迟”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将河豚比作随风飘扬的柳絮,生动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同时也暗含着对生活节奏的思考。

“绿满金田朝应供,红残朱槛夜论诗。”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四季更迭的自然之美,早晨的田野一片葱绿,夜晚的栏杆映照着红霞,诗人在此时此刻,或许正与友人共赏美景,吟诗作对,享受着生活的诗意与宁静。

“幅巾已托遗民后,杓柄犹怀象骨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与传统的深深眷恋,以“幅巾”象征古代文人的风雅,而“遗民”则可能暗指那些坚守传统、不随波逐流的人。同时,诗人对于“象骨疑”的描述,既是对古代文化的一种追思,也可能是对某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的表达。

最后,“早晚云间见金臂,空悬翠竹漫抽枝。”这两句充满了期待与憧憬,仿佛在预示着未来的美好,即使现在身处云雾之中,也坚信会有金臂(可能象征着希望或指引)出现,引领着前行的道路。翠竹的“空悬”与“漫抽枝”形成对比,既表现了自然界的生机勃勃,也寓意着诗人内心对于未来充满希望与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

收录诗词(837)

李之仪(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字:端叔
  • 籍贯:沧州无棣(庆云县)
  • 生卒年:1038~1117

相关古诗词

次韵采莲

闻道栽成十亩莲,便思挑出杖头钱。

定知荇菜参差处,不是决明颜色鲜。

红日半移芳草岸,清歌低泛木兰船。

惊心未得同真赏,空愧诸豪白玉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复次韵(其一)

国西华丽占池莲,曾记开樽奉赐钱。

几欲漂流劳滞念,又惊红绿映澄鲜。

主人无间容联步,胜日何妨更买船。

满挹香风振归袂,更烦佳思出新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复次韵(其二)

幕府风流旧泛莲,裔孙家世掩青钱。

别开眼界霞争烂,分得秋光菊未鲜。

灯阵有心欺醉帽,珠盘何日泻归船。

锦囊示我锵金句,空愧巴吟缀后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次韵子椿庄居述怀

偶因秋蕊记初春,增损元无尔自贫。

病骨萧条惊岁晚,新诗来往愧情亲。

未应谢傅终垂涕,谁为刘公是可人。

艾火呻吟对摇落,不堪庭草又还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