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对比的手法,描绘了贫者与倦者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他们追求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贫者渴望得到玉石,却不愿攀登九疑山;倦者希望得到休息,却不愿停留在三危之地。这里巧妙地运用了“九疑峰”和“三危踪”,分别象征着艰难险阻和舒适安逸,通过贫者与倦者的对比,展现了人们在追求理想时可能面临的矛盾心理。
接着,诗人转向对当权者的批评,用“当路子”指代那些阻碍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力人物,表达了对这些人的不满和讽刺。“追欲何怔忪”,意为追求欲望为何如此焦虑不安,暗含了对权力者过度追求欲望而忽视他人利益的批判。
后两句“朝菌与灵椿,谁是金石躬”,将“朝菌”(朝生暮死的菌类)与“灵椿”(长寿的树木)进行对比,前者短暂易逝,后者长久不衰,以此来比喻人生的不同境遇和追求的真谛。诗人提出疑问,究竟是短暂的快乐还是永恒的追求更为重要,引人深思。
最后,“惟有乐饥水,可以安吾慵”,诗人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如同乐饥之水,能够满足内心的宁静与满足,表达了对简单生活和平静心境的向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引用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生价值和追求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