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北堂萱草绿朵朵,白发慈颜不解忧。
尽卖刻辞供菽水,谁怜蹀足遍长洲。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老人在北堂前种下萱草,以寄托对子女的期望与爱意,却只能通过出售刻辞换取生活所需,而无法得到子女的理解与陪伴。萱草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忘忧,但在这首诗中,它却成了老人心中忧愁的象征。老人将自己辛劳所得的菽水供养视为唯一的慰藉,却无人理解他的苦心与孤独。诗中流露出对亲情关系中理解和陪伴缺失的深深感慨,以及对子女未能体恤长辈辛劳的无奈与悲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形象的场景构建,展现了元代社会中老年人生活境遇的一个侧面,同时也反映了对家庭伦理和社会关爱的思考。
不详
倚山为宅似城闉,耕凿悬知可疗贫。
政想绿阴当瓮牖,但愁翠雨湿纶巾。
投林鼠雀终无角,出谷峰峦半似人。
浊世无忧惟隐者,愿分藜藿老天民。
樊郎昔补太常掾,郊祀通天致敬时。
先过罘罳张鼓乐,复从卤簿建旌旗。
颁宣即用金书刻,读祝还令玉版持。
今日江南见樵者,命渠歌作赠行诗。
连雨淋浪不耐秋,江行已试木棉裘。
侍中无梦思通籍,肘后有书能校雠。
身坐米船歌灌口,眼明瀑布是江州。
到家先谒虞夫子,定作芝亭一月留。
扁舟风轻稳如马,容我领览秋气清。
横塘水深白鸟下,敧树雨湿青苔生。
东曹掾史有高兴,太乙真人无俗情。
去□吹箫唤孤鹤,明夜月满姑苏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