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求道人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形式: 古风 押[祃]韵

翻译

聆听你讲述庐山的美景,那里的风月之美价值无法衡量。
庐山的高峰突然出现在眼前,仰望俯瞰仿佛置身幻境之中。
还未拿出新诗,奇异的光彩就如箭一般射出。
我深知其中的奥秘,即使到不了海岛上也能跨越想象。
家乡的山峦为何停留,只为那粥香中的稻米。
我也向往秋天的江面,波光粼粼,大雁南飞落下。

注释

匡庐:指庐山。
风月:泛指美好的景色和情感。
忽:突然。
俛仰:低头抬头,形容观察视角变化。
悬知:料想,深知。
铛粥:粥的一种,可能指糙米粥。
䆉稏:稻米的一种,古称。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朱松的作品,名为《次韵酬求道人》。从诗中可以感受到诗人与道人之间交流思想、共赏自然之美的情景。

"听君话匡庐,风月妙无价。" 这两句表达了对道人谈论的倾听和对大自然风月之美的赞叹,这里的“匡庐”指的是道教的修炼之地,象征着精神的高洁与超脱。诗人通过这两句话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心向道归的意境。

"垆峰忽在前,俛仰疑幻化。" 这里描绘了一种山峦叠嶂的壮丽景象,同时也流露出一丝神秘与幻想之感。“俛仰”指的是仰望或俯视,这里的“疑幻化”则表达了诗人面对自然奇观时所产生的惊讶和敬畏之情。

"新诗未出袖,光怪炯如射。" 这两句则描写了一种即兴赋诗的情景,“新诗未出袖”意味着诗思泉涌,而“光怪炯如射”则形容诗中意境的奇特和生动。

"悬知得力处,岛可不足跨。" 这里的“悬知”指的是心中的所悟,“得力处”则是说这种悟性给了诗人力量;而“岛可不足跨”则隐喻着诗人的志向远大,不满足于浅尝辄止。

"家山为谁留,铛粥香䆉稏。" 这两句中,“家山”指的是故乡的山川,而“为谁留”则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怀念之情;“铛粥香䆉稏”则描绘了一种生活的宁静与美好,给人一种温馨和安逸的感觉。

"我亦怀秋江,波清鸿雁下。" 最后两句中,“秋江”给人以清冷寂寞之感,而“波清鸿雁下”则增添了一种动静结合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怀念。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和对道教修炼之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以及对大自然之美的无限赞叹。

收录诗词(422)

朱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陈仲仁止止堂

以我有限景,逐彼无涯知。

失足践畏途,投身试危机。

舟车日奔覆,定无丘与夷。

万古践此辙,嗟我与谁归。

仲仁古静者,怀璧照褐衣。

名途尝一戏,回首羞前非。

心如得坎水,不受狂风吹。

功名忧不免,当复定所之。

请观本无作,今复止者谁。

筑堂市门侧,著书园不窥。

蓬藋深一丈,图书周四围。

时有好事人,载酒问所疑。

攫金奋敏手,倚市誇妍姿。

回光时自照,何者非吾师。

形式: 古风

陈伯辨为张氏求醉宾轩诗

前年溪上秋风时,主人酒熟烹黄鸡。

归来醉倒睡便著,父老唤起牛羊蹊。

此生一醉宁易得,未辨身为贵人客。

征西将军尔何人,那用尊前惊堕帻。

朅来闽越再经秋,闻道轩名涎已流。

悬知得酒推不去,此客有辖何须投。

今我正为奔走役,空想题诗满高壁。

若逢落魄姓回人,为问何时定相觅。

形式: 古风

陈德瑞馈新茶

空山冥冥云雾窗,春风好梦攲残缸。

朝来果得故人信,微凸而么犀銙双。

贵人争买百璎珞,此心儿女久已降。

坐观市井起攘袂,念之使我心纷庞。

领君此意九鼎重,虽有笔力安能扛。

何时来施三昧手,慰我渴梦思长江。

形式: 古风 押[江]韵

春日与卓民表陈国器步出北郊

灼灼桃吐华,濯濯柳垂缕。

芳菲挽人出,春力乃如许。

嗟予闭门客,佳节过不数。

不因可人呼,那得幽步举。

客如山阴胜,诗作斜川语。

谁言一尊酒,妙处合千古。

归来读残书,耿耿霜月苦。

空馀流落心,三叹非吾土。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