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秋月行

洞庭秋月生湖心,层波万顷如镕金。

孤轮徐转光不定,游气濛濛隔寒镜。

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

岳阳楼头暮角绝,荡漾已过君山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荡桨巴童歌竹枝,连樯估客吹羌笛。

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

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

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

日出喧喧人不闲,夜来清景非人间。

形式: 古风

翻译

秋天的洞庭湖心升起明月,万顷湖面泛着金色的光芒。
孤独的月亮缓缓转动,光线时明时暗,如隔着一层薄雾照在寒冷的镜面上。
此时正值深秋白露时节,湖面平静,月亮高悬,天地一片空旷。
岳阳楼上传来断断续续的晚角声,船只已经驶过了君山。
山城在寂静的夜晚显得苍茫,水月在城边静静地流淌。
划桨的巴童唱着竹枝词,商船上的旅客吹奏起羌笛。
随着夜深,阴气渐浓,星辰的运行轨迹清晰可见。
浮云如野马般散去,遥望星空,星斗居于天中央。
天边的雄鸡鸣叫,曙光初现,月亮收敛光芒,让位给朝阳。
太阳升起,热闹非凡,人们忙碌不停,夜晚的清幽景色仿佛不属于人间。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洞庭湖秋夜风光图。诗人以精湛的笔触,捕捉了月亮在湖心生出的瞬间景象,以及湖面层波如同熔化金银一般的壮观。

"孤轮徐转光不定"一句,形象地描绘出月亮在水天交接处移动时光线变化无常的情状。"游气濛濛隔寒镜"则通过对空气流动与湖面如同冰凉的镜子般平静相结合的描述,传达了秋夜中的清冷感。

诗人接着写道"是时白露三秋中,湖平月上天地空",表明在这个季节里,洞庭湖的水面格外平静,好像与天地之间形成了一种辽阔无垠的空间。岳阳楼头的角声在暮色中显得尤为凄清,而船只已经驶过了君山之东。

"山城苍苍夜寂寂"一句,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带有神秘感的夜晚景象。水面上的月亮和城墙之间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交织的美丽画卷。而船夫们在竹林间唱歌,与远方客人吹奏羌笛,共同构建了一个生动而又充满诗意的声音世界。

随着夜晚时间的推移,"势高夜久阴力全,金气肃肃开星躔"一句,则描绘出了天空中星辰渐渐变得清晰,带有神秘力量的气息。这是对宇宙秩序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的深刻感悟。

最后,诗人通过"浮云野马归四裔,遥望星斗当中天。天鸡相呼曙霞出,敛影含光让朝日。"等句子,表达了对远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时间流转和自然界生动变化的诗意。整首诗以其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810)

刘禹锡(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汉族,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字:梦得
  • 籍贯: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
  • 生卒年:772-842

相关古诗词

省试风光草际浮

熙熙春景霁,草绿春光丽。

的历乱相鲜,葳蕤互亏蔽。

乍疑芊绵里,稍动丰茸际。

影碎翻崇兰,浮香转丛蕙。

含烟绚碧綵,带露如珠缀。

幸因采掇日,况此临芳岁。

形式: 古风 押[霁]韵

秋江早发

轻阴迎晓日,霞霁秋江明。

草树含远思,襟怀有馀清。

凝睇万象起,郎吟孤愤平。

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

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

沧洲有奇趣,浩然吾将行。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秋晚题湖城驿池上亭

秋次池上馆,林塘照南荣。

尘衣纷未解,幽思浩已盈。

风莲坠故萼,露菊含晚英。

恨为一夕客,愁听晨鸡鸣。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秋萤引

汉陵秦苑遥苍苍,陈根腐叶秋萤光。

夜空寥寂金气净,千门九陌飞悠扬。

纷纶晖映互明灭,金炉星喷镫花发。

露华洗濯清风吹,低昂不定招摇垂。

高丽罘罳照蛛网,斜历璇题舞罗幌。

曝衣楼上拂香裙,承露台前转仙掌。

槐市诸生夜读书,北窗分明辨鲁鱼。

行子东山起征思,中郎骑省悲秋气。

铜雀人归自入帘,长门帐开来照泪。

谁言向晦常自明,儿童走步娇女争。

天生有光非自衒,远近低昂暗中见。

撮蚊妖鸟亦夜起,翅如车轮而已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