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七)

沦恶易如坠,进善难如登。

危哉方寸地,风雨吹冥冥。

尺水增丈波,鳅鳝亦为鲸。

海桑空变易,天地终清宁。

感此坐中夕,疏林动秋声。

形式: 古风

翻译

堕落罪恶如同下坠般容易,提升美德却比登山还艰难。
内心的世界是多么危险,风雨无常,暗淡不明。
小小的波澜也可能变为滔天巨浪,即使是小鱼鳅鳝也能变成大鲸鱼。
世间万物变化无常,唯有天地最终归于宁静。
对此夜晚有所感触,稀疏的树林中响起秋天的声音。

注释

沦恶:堕落罪恶。
进善:提升美德。
方寸地:内心世界。
冥冥:形容风雨无常,暗淡不明。
尺水:比喻微小的事物。
鳅鳝:小鱼。
海桑:比喻世事变化无常。
疏林:稀疏的树林。
秋声:秋天的声音。

鉴赏

这首诗以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表达了人生的艰难与变化。"沦恶易如坠"描绘了恶行的容易发生,如同下落一般迅速;"进善难如登"则强调了行善的不易,仿佛攀登峻岭般艰难。诗人接着指出人心的微妙,"危哉方寸地",暗示了内心的摇摆不定,经受着外界风雨的考验。

"尺水增丈波"形象地说明了小事物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变得巨大,即使是鳅鳝也可能成长为鲸鱼,暗示世事无常。"海桑空变易"进一步强调世间万物的变迁,连大海边的桑树都可能经历沧海桑田的变化。

然而,诗人并未陷入消极,他坚信"天地终清宁",暗示尽管世事多变,最终还是会有清平安宁的一天。最后,诗人借"感此坐中夕,疏林动秋声"表达对这种宁静的感悟,夜晚的树林里传来秋意,引发了他的深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富有哲理,体现了林景熙在动荡时局中的坚定信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收录诗词(312)

林景熙(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作德阳,南宋末期爱国诗人。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是雄踞宋元之际诗坛、创作成绩卓著、最富代表性的作家,也是温州历史上成就最高的诗人。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编为《霁山集》

  • 字:德暘
  • 号:霁山
  • 籍贯:温州平阳(今属浙江)
  • 生卒年:1242~1310

相关古诗词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十)

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

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

一死未得所,网罗挂秋鸿。

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

何人续迁史,表为节义雄。

形式: 古风 押[东]韵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一)

踆乌不停飞,敛景下蒙谷。

征途险在前,而况车折轴。

夸父追羲和,欲挽丹砂毂。

意远力不任,化作邓林木。

漫漫夜何如,长歌饭觳觫。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其六)

青莲不堕劫,金鼎能回枯。

吾道寄流水,此外何所须。

岂不念百年,奄忽归丘墟。

生死同昼夜,逆天讵敢居。

异端纷溺人,微此吾其鱼。

形式: 古风

中秋夜怀秋湄

疏柳溪桥昔凭阑,去年月色独来看。

望乡人更分南北,近水花才换燠寒。

红蓼欲遮莲梗出,白云方送雁声酸。

闲尝日辄寻游地,此夜怀君到漏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