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清代诗人周映清的《扬州》描绘了一幅傍晚时分扬州江边的凄凉景象。首句“日暮江流呜咽声”以江水的悲鸣声起笔,渲染出一种哀伤的氛围。诗人停下船桨,“停桡怅望近芜城”,望着废弃的芜城,心中充满惆怅。
接下来的两句“三千殿脚如云散,廿四桥头自月明”,通过比喻和借景抒情,暗示了昔日繁华宫殿的荒凉和月光下空荡的廿四桥,展现出历史的沧桑和物是人非之感。
“萤苑夜游犹有恨,鸡台晓梦太无情”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萤火虫在废墟中夜游,似乎仍有遗憾,而鸡鸣台上空的梦境则无情地揭示了现实与往昔的差距,令人黯然神伤。
最后,诗人以“惟馀渡口垂杨树,愁损眉峰画不成”作结,将个人的愁绪寄托于渡口边随风飘摇的垂杨,连眉头的黛色也因愁绪太深而无法描画出来,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扬州衰败的深深哀叹和内心的无尽愁苦。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扬州昔日荣光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