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由明代诗人黄淳耀创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避世与入世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句“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以神凤栖息于高冈为喻,象征着卓越之人才的隐逸与孤独,这一形象穿越千年,寓意深远。接下来,“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两句,似乎在探讨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引用了东汉名士严子陵(字伯鸾)的典故,他放弃了官场的荣华,选择归隐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吟诵古代的典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传统道德的尊重。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则描绘了严子陵离开山林,来到繁华的都城,却依然保持着超然的态度,观察着广阔的世界。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思熟虑。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孔子(尼父)与鲁仲连(鲁连)两位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孔子坚守仁义之道,而鲁仲连则以其智勇和高尚情操闻名。这里可能暗含了对坚守理想与追求个人价值之间抉择的探讨。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则直接点明了避世与入世的选择并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通过“避地”与“赁舂”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审慎态度。
最后,“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以五噫之歌的典故结束全诗,五噫之歌是汉武帝时的一首讽刺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这里或许寓指诗人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最终化作烟云,飘散在天地之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道德与个人价值的尊重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