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

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

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

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七)》由明代诗人黄淳耀创作,通过历史人物的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避世与入世之间复杂情感的深刻思考。

首句“高冈至神凤,此迹旷千年”以神凤栖息于高冈为喻,象征着卓越之人才的隐逸与孤独,这一形象穿越千年,寓意深远。接下来,“明穆岂不会,要非彼所贤”两句,似乎在探讨明君与贤臣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一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无奈。

“伯鸾初处室,耕织咏遗编”引用了东汉名士严子陵(字伯鸾)的典故,他放弃了官场的荣华,选择归隐山林,过着简朴的生活,同时吟诵古代的典籍,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与满足。这反映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对传统道德的尊重。

“容裔来上京,超遥观八埏”则描绘了严子陵离开山林,来到繁华的都城,却依然保持着超然的态度,观察着广阔的世界。这种既入世又出世的境界,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选择的深思熟虑。

“道消谢尼父,心结求鲁连”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将孔子(尼父)与鲁仲连(鲁连)两位历史人物进行对比,孔子坚守仁义之道,而鲁仲连则以其智勇和高尚情操闻名。这里可能暗含了对坚守理想与追求个人价值之间抉择的探讨。

“避地固知几,赁舂亦中权”则直接点明了避世与入世的选择并非易事,需要深思熟虑。通过“避地”与“赁舂”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人生道路选择的审慎态度。

最后,“五噫满天地,散入皋亭烟”以五噫之歌的典故结束全诗,五噫之歌是汉武帝时的一首讽刺诗,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的不满。这里或许寓指诗人内心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与无奈,以及对理想世界的向往,最终化作烟云,飘散在天地之间,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无法调和的矛盾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选择、理想与现实关系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传统道德与个人价值的尊重与追求。

收录诗词(492)

黄淳耀(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八)

云屋艳神仙,垂罗隔烟雾。

玉阶夭桃花,无情亦见妒。

婉彼管与赵,故年将薄姬。

逝存贯霜心,耻斗朝日姿。

双飞既连娟,独立犹低垂。

珠玉语尘沙,馀光莫照之。

君前咥咥笑,此笑甚于悲。

蒙恩相顾问,贵贱随声移。

感此一寸心,为诵王睢诗。

后世逞淫昏,燕燕吁堪危。

形式: 古风

咏史二十四首(其十九)

陶公经世士,拥怀在田畴。

如彼江湖滨,频代济者愁。

人无访诸葛,我亦傲檀侯。

寄此醉醒间,以听时运流。

如何啖名子,捷径横山邱。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二十)

神龙非腾蛇,伸屈繇我身。

天飞苟无时,旷世藏其鳞。

庞公生汉季,道与唐虞邻。

堂堂刘荆州,可望不可亲。

朅来床下客,乃是隆中人。

叹息三分画,而后知其因。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咏史二十四首(其二十一)

五马既南渡,乱流何滂滂。

离石方虓阚,邺都复猘狂。

苻开关陜境,李割庸蜀疆。

鱼羊歌慕容,五将谶老羌。

时来互骧首,运去争履肠。

南北断如砺,漂流逮隋唐。

彼以无道得,宜以无道亡。

生灵独何罪,天问莫能详。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