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过淮西山》由元代诗人李质所作,描绘了诗人乘船过淮西山时所见的壮丽景色与深沉感慨。
首句“长江天堑限西南”,以长江作为天然屏障,形象地描绘了淮西山所处的地理环境,暗示了其险峻与隔绝。接着“过客推篷酒半酣”一句,通过过客推篷饮酒的情景,展现了旅途中的闲适与自在,同时也为下文的自然景观描写铺垫了情感基调。
“日出林扉晴作雾,雨馀烟树晚生岚”两句,细腻地描绘了日出和雨后的景象。日出时,阳光透过树林的缝隙,形成一片片雾气,而雨后,树木在傍晚时分又生出一层层轻柔的山岚,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
“八公草木今无恙,五老云松久不堪”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与对自然变迁的感慨。“八公”与“五老”分别指历史上的八位贤士和五位老者,此处借以象征逝去的英雄与先贤。而“云松”则代表了长久以来屹立不倒的自然之物,但“久不堪”一词,暗示了即使是自然界的伟岸之物,也难以抵挡时间的侵蚀。
最后,“王气钟灵豪杰出,谁从年少识龙髯”两句,将笔触转向对人才的赞美与对未来的期待。这里的“王气钟灵”形容人才涌现,而“豪杰出”则是对这些杰出之人的高度评价。同时,诗人也提出了一个疑问:“谁从年少识龙髯?”意即,谁能从年轻时就识别出那些日后将成为杰出人物的人才呢?这既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人才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历史人物的追忆,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对历史文化的感慨以及对人才的赞美,情感丰富,意境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