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
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
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洛阳妙觉寺考试举人后返回途中,途径嵩山和许昌时所见的自然景观与宗教氛围。诗中以“虚室无寻丈,青山有百层”开篇,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山峦连绵不绝的壮丽景象。接着,“回峰看不足,危石恐将崩”两句,既表达了对山峰美景的赞叹,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壮美与脆弱并存。
“听法来天女,依岩老梵僧”描绘了一幅宗教场景,天女与老僧的形象增添了诗作的神秘色彩,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最后,“须弥传纳芥,观此信还曾”两句,借用了佛教中的“须弥山”与“芥子”概念,巧妙地表达了宇宙与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佛法深邃哲理的感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也融入了对宗教文化的思考与感悟,体现了宋代文人对于自然与精神世界的双重探索。
不详
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百顷西湖十里源,近依城郭带川原。
古台駊騀先临水,野寺参差半掩门。
远泛便成终日醉,幽寻不尽数家园。
钱塘未到能先说,更着青山两岸屯。
塍间白水细无声,日暖泥融草不生。
似恐田家忘帝力,多差使者出催耕。
旋舂红稻始经镰,新煮黄鸡取次甜。
无慕无营人自乐,莫将西子愧无盐。
升平事业苦匆匆,未信浮名到底空。
保用橐驼朝塞外,试听碌轴语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