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禅师释师范的作品,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深刻的禅意。首句“天上星,地下木”象征着虚无与实在,接下来的“见便见,休□速”暗示了当下即真理,不必急于求证。"老瞿昙,空捏目"暗指佛陀虽然有名望,但真正的领悟在于内心的觉醒,而非外在的教诲。
“三七日,心返复”可能指的是修行过程中反复思考和体验的过程,"心返复"意味着心境的反复变化和深入。接着,“从此拿空便脱空”强调了从空性中解脱出来的关键,即认识到一切皆为空幻。
“天上人间遍流毒”则寓言般地描述了这种空性认识对世间的广泛影响,可能是说这种智慧能消除人们的执着和痛苦。“带累儿孙直至今,医得耳聋成瞎秃”形象地描绘了这种智慧传承的力量,即使历经时间,也能改变人的生命状态。
最后两句“鄮峰虽与同路行,却不与他同处宿”表达了诗人与同行者的区别,虽然同样追求真理,但各自的悟道之路和境界却不同。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质朴,寓意深远,体现了禅宗注重直观体验和内心领悟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