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坚璧所作的《自赞三首》中的第三首,以禅宗的意象和语言进行自我评价。诗人以"喻指喻马"和"说性说心"来表达对佛法真理的理解,强调无需过分追求表面形式或言辞,真正的领悟在于内心的体验和实践。"灵山拈花"和"少林冷坐"两个典故,分别象征着禅宗的机锋和静修,诗人说自己并未被这些外在形式所打动,而是沉浸在深深的禅定之中。
"良工欲写莫可写"暗示高明的匠人难以捕捉无形的真理,同样,试图用言语描述佛法的微妙之处也是困难的。"汝曹敬之隔千林"则告诫听者,虽然佛法深远,但要真正接近,需要跨越重重障碍,即心向佛,而非仅止于表面的敬仰。
接下来的"山阴阴,水沈沈"描绘了一幅寂静而深沉的画面,进一步强化了禅境的幽远与寂静。"苍苔雪径冷不彻,花鸟夕阳閒古今"通过自然景象,传达出时间的流转和永恒的宁静,以及对生命无常的体悟。
最后,诗人以"真兮真兮,胡得而临"收束,表达了对真实佛法境界的向往和无法触及的感慨,流露出一种超脱而又执着的禅者心境。整体来看,这首诗富有禅意,寓言深刻,展现了作者的禅修体验和对佛法的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