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风洞登高望仙鹤明月诸峰

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

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

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

折腰非为米,缩脰岂畏冻。

偶作謦欬声,一时答者众。

䃂散非扣钟,弇郁类裂瓮。

奥草挂绵络,阴冰凝螮蝀。

游毕再登高,出洞如出梦。

一筇偃又竖,两目阑复纵。

远山亦献媚,横陈怪石供。

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

底事急归来,云湿衣裳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袁枚游历风洞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首句“泱泱天大风,谁知生此洞”以磅礴的自然景象开篇,暗示风洞的神秘与深邃。接下来,“古剑劈山开,千年不合缝”运用比喻,形容风洞的险峻和历史的悠久。

诗人进入风洞后,尽管环境艰难,“我身伛偻入,风迎更风送”,但他的志向坚定,不为生活所困,“折腰非为米,缩脰岂畏冻”。在洞中发出的咳嗽声,引来众多回音,形象地展现了洞穴的共鸣效果,“偶作謦欬声,一时答者众”。

诗人将洞内的声音比作“䃂散非扣钟,弇郁类裂瓮”,形容其深沉而奇特。洞内景象更是奇特,“奥草挂绵络,阴冰凝螮蝀”,充满奇幻色彩。游毕之后,诗人登上高处,仿佛从梦境中醒来,“出洞如出梦”,感叹景色之变化。

最后,他欣赏着远处的山峦和横陈的怪石,以及空中仙鹤和明亮的月色,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留恋。“仙鹤不可招,明月犹堪弄”,流露出诗人超脱的心境。然而,云雾湿衣,让他意识到该返回现实,“底事急归来,云湿衣裳重”,留下一丝淡淡的离愁。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风洞的奇观和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出袁枚的文人情怀和对自然的敬畏。

收录诗词(95)

袁枚(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老人。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诗弟子,女弟子尤众。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 字:子才
  • 号:简斋
  • 籍贯:钱塘(今浙江杭州)
  • 生卒年:1716-1797

相关古诗词

水西亭夜坐

明月爱流水,一轮池上明。

水亦爱明月,金波彻底清。

爱水兼爱月,有客登西亭。

其时万籁寂,秋花呈微馨。

荷珠不甚惜,风来一齐倾,露零萤火湿,屟响蛩语停。

感此玄化理,形骸付空冥。

坐久并忘我,何处尘虑撄。

钟声偶然来,起念知三更。

当我起念时,天亦微云生。

形式: 古风

雨后步水西亭

雨气不能尽,散作满园烟。

好风何处来,荷叶为翩翩。

群花浴三日,意态柔且鲜。

幽人倾两耳,竹外鸣新泉。

啁啁一鸟歇,阁阁群蛙连。

暝色起乔木,断虹媚远天。

蜗过有残篆,琴润无断弦。

凭阑意清悄,与鸥相对眠。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玉泉观鱼

玉泉何澄清,银河移在地。

戢戢万鱼头,空行渺无际。

红鳞色陆离,白小影摇曳。

窥客若有情,衔花俨相戏。

池间荇藻长,风定水烟细。

可惜夕阳沈,钟声云外至。

春山生睡容,游客有归意。

回首波纹平,淡月僧门闭。

形式: 古风

宝刀歌为云若司马作

云若司马真英豪,磨墨捉我题宝刀。

此刀不许俗笔写,也须笔健如刀者。

拔鞘相夸风满庭,将拔未拔刀先鸣。

电光荧荧射窗冷,夫容飘飘上手轻。

伸则铿然屈则转,从古英雄善舒卷。

海上长鲸见汝愁,月中丹桂为谁短。

精铁镕成历几年,孟劳身分压龙泉。

可磨巴汉三江水,可走哥翰万里天。

摩挲拟叩金环问,吾戴吾头不敢近。

今年六月如秋凉,疑是刀来照此方。吁嗟乎!

神农药,尧舜法,一半生人一半杀。

不如君家此物知恩仇,不报仇时绕指柔。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