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俞汉远诗

穷通各有命,匪人所克为。

俞生越乡彦,落落荆璞资。

一朝污苍蝇,弃置在涂泥。

良工屡回顾,昧者掩抑之。

俞生安义分,浩浩旷达怀。

庭阶绝尘杂,春草含碧滋。

对之襟宇融,点染出天机。

兴来写川岳,奋笔疾若飞。

以斯自陶适,贵富邈罔知。

自偶清者游,宁惭俗流疵。

如何逐化物,奄忽在今兹。

岂徒同侪憾,上有慈母悲。

幽室杳冥冥,怀旧书此词。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挽诗《挽俞汉远诗》由明代诗人杨士奇所作,通过对俞汉远生平的追忆与哀悼,展现了其人格的高洁与命运的无常。

首句“穷通各有命,匪人所克为”,揭示了人生的起伏变化并非人力所能决定,蕴含着对命运的深刻理解。接着,诗人通过“俞生越乡彦,落落荆璞资”描绘了俞汉远的非凡才情和独特个性,如同未经雕琢的美玉,等待着发现者的慧眼。

“一朝污苍蝇,弃置在涂泥”一句,形象地表达了俞汉远遭遇的不公与不幸,如同被玷污的明珠,被遗弃在尘埃之中。然而,“良工屡回顾,昧者掩抑之”则暗示了俞汉远虽遭误解,但仍有识之士对其才华的欣赏与期待。

“俞生安义分,浩浩旷达怀”赞扬了俞汉远坚守道义,心胸宽广,面对困境仍能保持乐观豁达的态度。接下来的“庭阶绝尘杂,春草含碧滋”描绘了一幅宁静和谐的画面,象征着俞汉远内心世界的纯净与美好。

“对之襟宇融,点染出天机”进一步赞美了俞汉远的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如同自然界的点染,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智慧。最后,“兴来写川岳,奋笔疾若飞”生动地表现了俞汉远创作时的激情与速度,仿佛山川奔腾,笔墨如飞。

“以斯自陶适,贵富邈罔知”表达了俞汉远追求内心的满足与自由,对于富贵名利的淡泊态度。“自偶清者游,宁惭俗流疵”则强调了他与志同道合之人的交往,不为世俗所累。

“如何逐化物,奄忽在今兹”感叹了俞汉远生命的短暂与无常,如同随风而逝的云烟。“岂徒同侪憾,上有慈母悲”表达了对他离世的哀痛,不仅令同僚惋惜,也让母亲深感悲痛。

“幽室杳冥冥,怀旧书此词”收尾处,诗人将哀思寄托于文字之中,将对俞汉远的怀念与敬仰永远铭记在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对俞汉远生平的回顾与哀悼,展现了其人格魅力与生命价值,同时也表达了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2068)

杨士奇(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明代大臣、学者,名寓,以字行,谥文贞,汉族。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字:士奇
  • 号:东里
  • 籍贯: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
  • 生卒年:1366~1444

相关古诗词

题谢廷循作山水(其一)

结缨四十年,鸡鸣候朝谒。晨趋白玉堂,暮下青?闼。

岂不勤寸心,曾何效毫发。

对此图中人,空惭头上雪。

形式: 古风

题谢廷循作山水(其二)

秋日明锦树,秋水漾轻舻。

得鱼足充庖,亦足供酒壶。

青山常为邻,白鸥常为徒。

不识簪缨贵,焉知忧与虞。

形式: 古风 押[虞]韵

进善侄南归书此与之为别到家宾畿老弟亦可观也

秋高蓟北寒,念尔远离别。

老人七十馀,临别增悽切。

九年在北京,扶持多资尔。

尔有仲父望,惓惓心未已。

黄花浥白露,买舟发潞河。

江湖六千里,慎哉所经过。

到家冬已半,升堂拜仲父。

仲父喜侄来,深怜远行苦。

取酒慰骨肉,欢极情还悲。

子侄能几人,衰年频远离。

停杯有咨询,从知先老拙。

缱绻兄弟怀,殷勤尔能说。

十载隔南北,瞀聩兼沈痾。

无由归聚首,怅望其如何。

丘原展先垄,里闬省亲故。

除岁又新年,相期戒行路。

正月春冰解,桃杏鲜花繁。

老人注两目,望尔东南门。

形式: 古风

送万太守归严陵

圣人御宸极,宵衣念元元。

简贤付绥抚,申以奖励恩。

万子豫章彦,文科起高鶱。

十年峨豸冠,北面奉至尊。

绣衣艳丰采,白笔敷直言。

遂膺郡符寄,高盖拥彤幡。

严陵古睦州,山水清郁盘。

民淳风俗良,政务故不繁。

所尚简为治,教养心弥敦。

诗书振黉宫,耒耜勤田园。

东风蔼林垌,里胥无及门。

远迩诵贤守,声闻重玙璠。

念子吾故交,久别情郁烦。

兹来未几日,匆匆复南辕。

尝闻范与赵,为睦令绩存。

勖哉绍前修,以副平生言。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