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僧晓岑仆未之识也持钵求施既辞以贫则愿丐一诗诗未暇作而三至门知嗜好可喜也因书长句四韵以赠

门前剥啄遣儿应,客是平生不识僧。

檀施咄嗟贫未可,词场驰逐老犹能。

识凌风月收孤思,乞与云山伴曲肱。

我亦从来惭绮语,休将此段拟传灯。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门外轻轻敲门声,是孩子去应答,来客是我一生未遇的僧人。
虽然贫穷,檀施(施舍)之事我还是能迅速应对,尽管年老,诗词比赛我依然能积极参与。
在清风明月间,我试图收敛孤独的思绪,只愿与山水为伴,过着简朴的生活。
我自感羞愧于华丽的言辞,这样的诗文不值得流传下去。

注释

剥啄:形容轻轻敲门的声音。
檀施:佛教中指以檀香木等财物布施,此处泛指施舍。
词场:诗词比赛或文学场合。
绮语:华美的、过分修饰的语言。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所作,表达了诗人对佛僧的尊重和同情。诗中通过描绘门前与一位僧人的交往,展现了诗人的人文关怀。

"门前剥啄遣儿应,客是平生不识僧。" 开篇便设置了一幅生活画面,孩子们在门前嬉戏,而诗人却对来访的僧人表示出自家门庭若市的冷漠。这两句通过对比,强调了诗人与世俗观念的不同。

"檀施咄嗟贫未可,词场驰逐老犹能。" 接下来的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他在赞美僧人的慈悲与修行之同时,也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但仍旧执着于文学创作的热情。

"识凌风月收孤思,乞与云山伴曲肱。" 这两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和对超然物外生活的向往。他希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与大自然为伴。

"我亦从来惭绮语,休将此段拟传灯。" 最后的两句则是诗人自谦之词,他认为自己平庸的语言不配流传后世,同时也表达了对佛法的敬仰和希望得到启示的心愿。

整首诗通过对僧人的尊敬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超脱尘俗的人生追求。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夜书事

灯暗文书隔縠罗,寒攲竹枕倦吟哦。

本来无事消魂得,作意撩人奈雨何。

二十五声秋点冷,百千万绪客愁多。

海山寂寞应如此,琴自无弦一放歌。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送友人兄弟赴省

书剑一门去,由来得主盟。

峨冠虽合遝,再鼓已聋盲。

风急鸰原起,云高雁序横。

天衢在咫尺,去去任飞鸣。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送王子善移江津酒官一首

相看相别意何如,见事蜂生正要渠。

挽袖一杯山月上,凝眸十里峡风徐。

衣冠苗裔烟尘际,京洛风流咳唾馀。

自此清愁欺老得,逢君重见为驱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冯贯道赴行在二首(其二)

儒雅风流总不如,烝髦久合下旌车。

黄堂报政瓜初及,宣室倾贤席已虚。

楚树迎船春去尽,吴莲傍桨雨收馀。

留连物色题诗里,健步传呼有峻除。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