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秋夜同汪清涟宿程敬庵、姚笑夫山庄,用陈检讨韵

河干唤渡,向同侪、村馆索浮大白。

直令狂奴横醉眼,画出江东笨伯。

衣上沾霜,榻边留月,骨与酸风敌。

莫谈往事,大非旧日胸臆。

久矣付与浮云,皆缘计早见,弹求鸮炙。

此际徒然言亦耻,冷彻神魂如雪。

枕藉三更,梦寻一觉,鼓柝声偏急。

依依不寐,空阶冷翠堪拾。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宿于山庄的情景,充满了深沉的情感和对过往的反思。诗人潘西凤以“大江东去”的典故开篇,借以表达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之感。通过“河干唤渡”、“衣上沾霜”、“榻边留月”等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夜晚的静谧与寒意,以及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感慨。

“直令狂奴横醉眼,画出江东笨伯”一句,既是对自身放纵情感的自嘲,也暗含对历史人物的对比与反思。“衣上沾霜,榻边留月”则进一步渲染了夜晚的凄清氛围,同时“骨与酸风敌”更是将诗人内心的苦楚与外界环境的寒冷相融合,形成强烈的对比。

“莫谈往事,大非旧日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愿回顾过去,因为那些记忆已经不再符合现在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接下来,“久矣付与浮云,皆缘计早见,弹求鸮炙”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逃避与反思的主题,暗示了诗人对人生规划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妥协。

“此际徒然言亦耻,冷彻神魂如雪”一句,诗人直面自己的情感状态,承认在这样的时刻,言语显得苍白无力,内心的寒冷如同冬日的雪花般刺骨。最后,“枕藉三更,梦寻一觉,鼓柝声偏急”描绘了诗人难以入眠的夜晚,梦境与现实交织,鼓柝声的急促更添了几分不安与焦虑。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展现了诗人面对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与反思,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挣扎,最终在孤独与寒冷中寻求一丝慰藉。

收录诗词(10)

潘西凤(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惜分钗.题颠道士画寒林访友图

消魂处。斜阳路。一閒亭子三株树。更魂消。小溪桥。

人拖竹杖,我挈诗瓢。摇。摇。寒山外。人还在。

楼边竹里听清濑。到前村。扣柴门。

无言握手,一笑开樽。醺。醺。

形式: 词牌: 撷芳词

鹊踏花翻.对月次张允宜韵

咄尔风流,春宵对月,凭栏谁解心头话?

知情算有寒梅,屈曲清幽,斜描一影窗边挂。

碧天如此好时光,美人不见来林下。

深夜人月,依依入画。到头只有情无价。

愧我落索江乡,心长袖短,难卜功名卦。

而今花月任嫣纤,举头生恐姮娥骂。

形式:

拜星月慢.己亥中秋与友人话旧

月正当头,人逢知己,那似今朝俱有。

岂不谈情,却拖人搔首。

记当日、是柳和花月夜,此际阿侬分手。

重问清虚,去广寒宫走。且挥杯、且酹姮娥酒。

这时节、说也难为口。半世落索飘萧,苦掣书生肘。

事无成、徒令言之丑。凄凉杀、天也凄凉瘦。

君不见、月到明朝,要团圆非旧。

形式: 词牌: 拜星月慢

望江南(其一)寓居润州银山,慨然慕山居之乐,偶占数阕

山居好,胜事总关情。

晓起卷帘望海色,午眠支枕听江声。山霭一层层。

形式: 词牌: 忆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