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宝应寺

雨后秋风入翠微,我来仍值晚凉时。

山遮日脚斜阳早,云碍钟声出谷迟。

故国空馀烟冉冉,旧宫何在黍离离。

兴亡满眼无人语,独倚栏干默自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翻译

雨后的秋风吹过青翠的山峦,我此时来访正值傍晚凉意。
山峰遮住了太阳的余晖,使得夕阳早早落下;云雾缭绕,钟声迟迟未能传出山谷。
往昔的故乡只剩下袅袅炊烟,昔日的宫殿如今只剩荒芜的景象。
国家的兴衰变迁尽收眼底,却无人能言说,我独自倚着栏杆,默默感受这一切。

注释

雨后:雨停之后。
秋风:秋季的风。
翠微:青翠的山色。
晚凉:傍晚的凉意。
日脚:太阳的余晖。
斜阳:落日。
钟声:寺庙的钟声。
谷迟:山谷中传来得晚。
故国:过去的故乡。
烟冉冉:轻烟袅袅。
旧宫:废弃的宫殿。
黍离离:形容草木丛生,荒凉景象。
兴亡:国家的兴衰。
无人语:无人能言说。
栏干:栏杆。
默自知:默默地自我体会。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雨后秋风中的山水景象,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进行了对故国和旧宫的追忆。诗人通过“翠微”、“晚凉时”、“斜阳早”等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哀伤的情绪。

诗中的山水景物似乎都在诉说着一个历史的沧桑变迁。山遮日脚,云碍钟声,使得时间仿佛变得更加悠长和沉重。故国的烟霭冉冉升起,而旧宫则显得黍离而远去,这些意象让人不禁感慨历史的变迁,以及曾经繁华如今已成空壳的遗迹。

诗人的情感在最后两句“兴亡满眼无人语,独倚栏干默自知”中达到了高潮。面对着这片刻画着兴衰更替的景象,诗人感到一种沉重和孤寂。他没有发言,而是选择了沉默,只有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受。这不仅是一种个人情感的抒发,也反映出了一种时代的哀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传达出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故国旧宫的一种深深的情感寄托。这种情感既包含了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哀伤,也蕴含着对时光流转的无奈和沉思。

收录诗词(437)

李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汉族。6岁而孤,能发奋自学。少以文为苏轼所知,誉之为有“万人敌”之才。由此成为“苏门六君子”之一。中年应举落第,绝意仕进,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县),直至去世。文章喜论古今治乱,辨而中理

  • 字:方叔
  • 号:德隅斋
  • 籍贯:华州(今陕西华县)
  • 生卒年:zhì)(1059-1109

相关古诗词

答孔矩处度见赠

我似羁縻遐徼州,君如霸府大诸侯。

如何鼎食素烹饪,乃谓溪毛堪荐羞。

驽马但能追十驾,铅刀奚可断千牛。

鄙人粗亦知臧否,敢诮东家故日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谢王生赠弓矢

将军材气旧无双,老矣犹思强挽强。

金厩愿乘千里马,玉关归奉万年觞。

受降城下沙场雪,无定河边木叶霜。

赠我良弓借馀勇,君应真胜楚人亡。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镜屏诗二首(其二)

凝澄不动水渊槃,风拂泉生或细澜。

月影透帘朝日薄,龙辉绕匣夜光寒。

玄冥借魄知神物,男子无闻已弱冠。

照我精诚至麟阁,缓随弓剑上仙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镜屏诗二首(其一)

曲玉回辉莹可观,秋冰壁立动涵澜。

每嗟许国酬身晚,忽觉馀光照胆寒。

映座未容华表客,整簪空慕鵔鸃冠。

云车一去桥山晚,宝镇于今下古坛。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