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远行寄孙大

波淼淼,星摇摇,约君不来暮已朝。

吴帆停,越车驾,约君不来春已夏。

春光九十静掩关,几年春闲君不闲。

层云万里宵征路,却恨君闲我难住。

十五已作同巢乌,南枝北枝名对呼。

十九更作寻源鱼,晓行虽远暮复俱。

东流水深,南枝有阴。千里与万里,两心同一心。

朝心徘徊暮心怨,几日春魂自凌乱。

莫剪疏桃入户枝,春花开上横门扇。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之情。开篇以“波淼淼,星摇摇”营造出一种悠远、宁静的氛围,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期待。接着,“约君不来暮已朝”、“吴帆停,越车驾”,通过时空的转换,表达了等待与期盼的漫长与无奈。

“春光九十静掩关,几年春闲君不闲”两句,将季节的更迭与情感的起伏巧妙结合,既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也反映了诗人对对方忙碌生活的理解与无奈。接下来,“层云万里宵征路,却恨君闲我难住”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矛盾情绪,表达了对对方忙碌的羡慕与自己的孤独感。

“十五已作同巢乌,南枝北枝名对呼”、“十九更作寻源鱼,晓行虽远暮复俱”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与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使相隔遥远,心却始终相连。最后,“东流水深,南枝有阴。千里与万里,两心同一心”表达了无论距离多远,心意相通,情感不变的主题。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情感的执着追求。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二月二十三日复与汪大上天桥饮醉歌

著书不为千年计,直借陈编压奇气。

出门不逐万古愁,聊上高阁开吟眸。

天桥楼前一杯酒,昨日苦思今在手。

我能饮,君能留,三十莫抱二十忧。

识君二十年尚少,屈指十年君未老。

眉痕鬓影未减青,一色绿衫同似草。

盈楼饮客我独眠,未饮满掷青铜钱。

座中谁识两少年,江南江北无一田。

尊深酒熟莫更催,头上一云红覆杯。

休嫌饮尽众宾散,伴客时有春禽来。

城门楼上春阳满,一鸟啭春声缓缓。

城西山色影接天,极视惟愁目光短。

今日白昼饮,复胜清宵吟,百壶虽尽意不尽。

两客所喜皆同心,醉颜时红亦时白。

一市围观不相识,颇说近来无此客。

形式: 古风

为杨孝廉梦符题钱三维乔秦中画册即寄维乔

何时得入函谷关,放笔即落终南山。

南山连绵画不竟,拔取一峰来入镜。

胸中有山即有楼,下笔有川兼得舟。

岂惟山水色不别,楼上客醉疑眠鸥。

醉颜昏昏忆孤在,逸客都为酒钱累。

剖胸欲入秦中云,洗眼仍须渭川水。

南山浮光,北山夕阳。

飞桥如云不能跨,怒蜺饮渚裁成梁。

林梢几尺天光足,怪石森森点寒绿。

此间应复置钱郎,四十癯颜尚如玉。

南高峰,北高峰,宦游今落名山中。

山川二月尤清旷,忆共钱郎饮湖上。

杨生思家静掩关,客帐梦好时时还。

吾曹须劝苦不闲,直当为画迢迢一溪之绿水,落落湖上之烟鬟。

形式: 古风

书从兄显祖画卷

家有十步池,引水蓄百鱼。

室有三尺墙,种竹满四隅。

令其泉上有石,竹中通渠;穿径之笋,不以入餐;

过桥之鱼,不使上竿。鱼皆习主人,已忘江湖思。

修竹何娟娟,亦敛干霄姿。主人不归归有时。

主人有一弟,倜傥素好奇。

曾就主人宿,爱此半亩之竹一亩池。

奇石落落,清流澌澌。掩户十日卧,出关百里驰。

莲华峰头揽明月,挂尔溪边屋角之南枝。

形式: 古风

赵大至得孙大入关之信兼闻蒋表弟良卿欲入都城东酒徒无一人居里者感赋此首近简黄二杨三徐大

一岁居里倾千壶,两年为客偿宿逋。

城东日日添酒垆,城西时时出酒徒。

城东酒楼一十六,城中少年出相续。

酒翁叹息酒妪愁,可惜少年皆远游。

少年谁最狂,雅数孙与黄。

就中短赵差有检,结束身手趋吟场。

东风吹春入酒楼,当时年少百不忧。

三更酣春楼上头,红烛光满楼前洲。

骑龙弄凤世不惊,只有酒家知姓名。

城东城西路回惑,只有酒家门径识。

酣嬉落魄非可常,一朝饯我束急装。

浓云浮江雨暗海,海风吹人颜面改。

离家岂独无酒筵,太息总无诸少年。

出门各历路万千,前后差喜皆游燕。

酒徒十辈五得官,余者不免谋饥寒。

孙郎苦恋里中乐,昨亦襆被辞江干。

新春忽梦晴溪曲,暗识溪南草应绿。

醉尉衙前碧月圆,蘋风乍转春流足。

花枝纵好酒纵醇,我识一城无酒人。

岂惟花发无酒人,兼恐减却楼头春。

春去春复来,春情忽然失。

朱颜变苍颜,黄金铸不得。

君不见,少年虽归非昔日,又有城东少年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