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末金初时期宇文虚中所作,名为《予写金刚经与王正道正道与朱少章复以诗来辄次二公韵(其一)次正道韵》。宇文虚中在诗中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与追求,以及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首句“平生幸识系珠衣”,宇文虚中自述一生有幸认识到佛法的珍贵,如同珍视珍珠般宝贵。接着,“穷走他乡未得归”一句,透露出诗人虽四处奔波,但内心仍渴望回归佛法的怀抱,寻找心灵的归宿。
“有客为传祗树法,此心便息汉阴机。”宇文虚中通过他人传递佛法,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平静,仿佛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之所。这里运用了佛教中的典故,暗示自己在佛法的引领下,心灵得以解脱。
“百千三昩一门入,四十九年诸事非。”宇文虚中进一步阐述了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表示自己在修行过程中经历了无数次的转变和觉悟,最终达到了内心的清净。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认为过去的种种事情都已不再是问题。
最后,“寄与香山老居士,要凭二义发馀辉。”宇文虚中将这首诗赠给香山老居士,并希望以此诗作为媒介,传达佛法的智慧与光辉。这里的“香山老居士”可能是指一位高僧或有修为的长者,宇文虚中希望通过这首诗,让佛法的智慧继续发扬光大。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宇文虚中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和深刻体悟,同时也体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希望佛法能惠及更多人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