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赵参鲁所作的《祗役昭陵风霾陡异道中自占》。诗中描绘了诗人因公务而行至昭陵途中遭遇风霾的景象,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感慨以及对历史的深思。
首句“祗役趋王事”,点明了诗人因公事而奔波的无奈与辛劳。接着“清襟即胜游”一句,虽身处劳碌之中,但诗人的心境却能从日常琐事中找到乐趣,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豁达态度。
“可逢风伯怒,翻作杞人忧。”这两句运用了典故,风伯代表自然界的风神,杞人则指担忧天塌地陷的杞国人。诗人以风神的愤怒比喻自然环境的变化,同时借杞人的忧虑表达自己对未知事物的担忧,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感到焦虑的心理状态。
“飞鸟一不度,恒沙似欲浮。”这两句描绘了风霾中的景象,飞鸟无法飞行,恒河之水似乎要随风飘浮。通过这样的描写,诗人形象地展现了风霾的严重程度,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影响。
最后,“应知九陵意,扫荡见松楸。”九陵指的是古代帝王的陵墓,松楸则是指墓地周围的树木。这句话意味着诗人通过眼前的景象,仿佛感受到了历史的沉寂与庄重,意识到自然与历史的永恒力量,以及人类在其中的短暂与脆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对历史的敬畏之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