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明君通过道德修养和仁政,成功感化了叛乱的部族,实现了和平与统一的场景。诗中以“舞阶舜七旬,脩德文再驾”开篇,借用了古代圣王舜帝的典故,象征着明君通过道德的力量,再次展现出治理国家的智慧和能力。
接着,“既闻有苗格,又见崇城下”描述了明君的仁政感化了远方的部族,使得原本叛乱的有苗部落归顺,崇城下的部族也感受到了和平的召唤。这体现了明君的威望和仁政的影响力超越了地域界限。
“清都古蛮壤,群丑逞凶诈”则指出在明君之前,这片土地上曾充斥着暴力和欺诈,暗示了和平的来之不易。而“都台布恩信,远近争感化”则强调了明君通过在都城布置恩惠和信义,使得远近的部族都愿意接受感化,转向和平与合作。
最后,“洗兵挽天河,征战自兹罢”形象地表达了明君通过智慧和仁政,不仅停止了战争,还如同引水入田般滋润了这片土地,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繁荣。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明君通过道德和仁政实现国家统一与和平的伟大成就。